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左内史名冯翊。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治内史,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也。」
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嶲、益州。
魏地觜觿、参之分野。其界自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濦强、新汲、西华、长平,颍川之舞阳、郾陵,河南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卷,去权反。
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今之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
韩地角、亢、氐之分野。韩分晋,得南阳郡及颍川之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社、阳翟、郏;东接汝南,西接弘农,得新安、宜阳、郑,今河南之新郑及成皋、荥阳,颍川之崇高、阳城。
赵地昴、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又得涿郡之高阳莫州乡;东有广平、巨鹿、清河、河闲,又得渤海郡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
燕地尾、箕之分野。召公封于燕,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鴈门;南有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有新成、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次,乐浪、玄菟亦宜属焉。
齐地虚、危之分野。东有菑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
鲁地奎、娄之分野。东至东海;南有泗水,至淮得临淮之下相、睢陵、僮、取虑。
宋地房、心之分野。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今之睢阳。
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今之东郡及魏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
楚地翼、轸之分野。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后陈、鲁属焉。
吴地斗、牛之分野。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
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今苍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南海、日南。
以前是战国时诸国界域,及相侵伐,犬牙深入,然亦不能委细,故略记之,用知大略。

史记三家注
三家注序
史记集解序
史记索隐序
史记索隐后序
史记正义序
史记正义
论史例
论注例
论字例
论音例
音字例
发字例
谥法解
列国分野
本纪
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黄帝
帝颛顼
帝喾
帝尧
帝舜
卷二夏本纪第二
卷三殷本纪第三
卷四周本纪第四
卷五秦本纪第五
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
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历术甲子篇
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世家
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五行
五事
八政
五纪
皇极
三德
稽疑
庶征
五福
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