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地。」
侍者对曰:
「青龙n。」
明日召周积至船中。积拱俟良X。先生开目视曰:
「吾去矣。」
积泣下。问、
「有何遗言。」
先生笑曰:
「此心光明、复何言哉。」
少顷瞑目而逝。时廿九日也。享年五十七r。
  
  南赣兵备门人张思聪、进迎于南野驿、用王布政所赠美材制棺。周积就驿中堂沐浴衾殓如礼。明日为十二月朔。安成门人刘邦采适至。同官属师生设奠入棺。初四日舆衬登舟。士民远近遮道、哭声震地。如丧考妣。舟过地方、门生故吏连路设祭哭拜。

  将发南昌、东风大逆、舟不能行。门人越渊祝于柩前曰:
「先生岂为南昌士民留耶。越中子弟门人相候已X矣。」
祝毕忽变西风。舟人莫不惊异。门人王几等数人、以会试起身。闻先生讣音。还舟执丧。
  二月抵家。子弟门人辈、奉柩于中堂、遂饰丧祀、妇人哭于门内、孝子及亲族子弟哭于幕外。门人哭于门外。叭账姆矫湃死凑摺百余人。
  十一月葬横溪。先生所自择地也。先是前溪水入、与左溪会。冲啮右麓。术者心嫌、欲弃之。有山翁梦见一神人、绯抱玉带立于溪上、曰:「吾欲还水故道。」明日雷雨大作、溪水泛溢、忽从南岸而行。明堂周阔数百丈。遂定穴。门人李珙等、更番筑治、昼夜不息。月余墓成。

  会葬者数千人、门人中有自初丧迄葬不归者。即孔门弟子之师、亦不是过矣。御史聂豹、原未拜门下。及闻讣之后。遣吊奠、亦称门人。素佩先生之训、中心悦而诚服也。

  后十二年浙江巡按御史周汝贞、亦先生门人。为建祠于阳明书院之楼前。扁曰:「阳明先生祠」。各处书院、立先生牌位、朝夕瞻礼。
  比于仲尼、今子孙世世、袭爵为新建伯不~。
  先生幼时常言:
「一代状元不为希罕。」
又言:
「须作圣贤、方是人间第一流。」
斯言岂妄发哉。
  
  先生殁后、忌其功者或斥为伪学、X而论定。至今道学先生尊奉阳明良知之说。圣学m以大明。公议从祀圣庙。后学有诗云、
  三言妙诀致良知。孔孟w传不用疑。今日讲坛如聚讼。惜无新建作明师。
  又髯翁有诗云、
  平蛮定乱奏奇功。只在先生掌握中。堪笑伪儒无用处。一张利口快如风。








靖乱录

明 冯梦龙

双红堂『靖乱h』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上`双红堂i本
       墨憨齐新编

  
  诗曰:
绵绵圣学已千年
两字良知是口传
欲识浑沦无斧凿
须知规矩出方圆
不离日用常行内
直造先天未画前
握手临岐更何语
殷ツ愧别离筵
  这首诗、乃是国朝一位有名的道学先生别门生之作。那位道学先生、姓王、双名守仁、字伯安、学者称为阳明先生。乃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人也。
  
  如今且说道学二字。道乃道理、学乃学问。有道理、便有学问。不能者待学而能、不知者待问而知。问总是学、学总是道。故谓之道学。
  
  且如鸿蒙之世、茹毛饮血、不识不知。此时尚无道理可言。安有学问之名。自伏羲始画八卦、制文字、泄天地之精微、括人事之变化。于是学问渐兴。据古书所载、黄帝学于太w、颛帝学于录图、帝喾学于赤松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汤学于伊尹、文王学于时子思、武王学于尚父、成王学于周公。这几个有名的帝王、天纵聪明、何所不知、何所不能。只为道理无穷。不敢自足。所以必须资人讲解。此乃道学渊源之一派也。自周室东迁、教化渐衰、处士横议、天生孔圣人出来、删述六经、表章五教、上接文武周公之脉、下开百千万世之绪。此乃帝王以后第一代讲学之祖。

  
  汉儒因此立为经师。易经有田何、丁、孟喜、梁丘贺等。书经有伏胜、孔安国、刘向、欧阳高等。诗经有申培、毛公、王吉、匡衡等。礼经有大戴、小戴、后苍、高堂生等。春秋有公羊氏、谷梁氏、董仲舒、睦弘等。各执专经、聚徒讲解。当时明经行修者、荐举为官。所以人务实学、风俗敦厚。

  
  及唐以诗赋取士、理学遂C。惟有昌黎伯韩愈、独发明道术、为一代之大儒。
  
  至宋大祖崇儒重道、后来w儒辈出、为濂洛关之传。濂以周茂叔为首、洛以二程为首、关以张横渠为首、闽以朱晦庵为首。于是理学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