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则亡,故曰:计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合物,则听者不为己,听不审着,听既不审,候岂得哉!乖候而谋,非失而何?计既失矣。意何所恃,惟有虚伪,无复诚实,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故曰:必在心术始也。〕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大虚待,神往来。

〔言欲求安心之道,必寂澹无为,如此则五脏安静,六腑通和,精神魂魄,各守所司,澹然不动,则可以内视无形、反听无声,志虑定,太虚至,神明千万,往来归於己也。〕

  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

〔唯神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知於不知,见於不见,岂待出户牖N之,然後知见哉!固以不见而命,不行而至也。〕

  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於无方,而神宿矣。

〔道无思也,无为也。然则道知者,岂用知而知哉。以其无知,故能通神明。应於无方,而神来舍。宿,犹舍也。〕〈分威法伏熊〉

〔精虚动物谓之威,发近震远谓之分。熊之搏击,必先伏而後动,故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

〔覆犹衣被也。震神明衣被,然後其职可分也。〕

  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

〔言致神之道,必须静意固志,自归其舍,则神之威覆隆盛矣。舍者,志意之宅也。〕

  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

〔外威既盛,则内志坚实。表里相副,谁敢当之,物不能当之,物不能当,则我之威分矣。威分动,则物皆肃然,畏其人之若天也。〕

  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珠。

〔言威势既盛,人物肃然,是我实有而彼虚无,故能以我实取彼虚,以我有取彼无。取之也,动必相应,犹称珠以成镒,二十四铢为镒者也。〕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

〔言威分势震物犹风,故能动必有随、唱必有和。但挠其指,以名呼之,则群物毕至。然後徐徐以次观其余众,犹性安之,各令得所,於是风以动之,变以化之,犹泥之在钧,群器之形自见,如此则天下乐推而不厌,谁能间之也。〕

  审於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

〔言审识唱和之理,故能有间必知,我既知间,亦既见间即能间,故能明於动变,而威可分者。〕

  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

〔既能养志伏意,视之其间,则变动之术可成矣。〕

  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谓自知志意固实者,此可以自养也;能行礼让於己者,乃可以养人也。如此则神存於内,兵亡於外,乃可为之形势也。〕〈散势法鸷鸟〉

〔势散而後物服,犹鸟击禽获,故散势法鸷鸟也。〕

  散势者,神之使也。

〔势由神发,故势者,神之使。〕

  用之必循间而动。

〔无间则势不行,故用之必循间而动。〕

  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

〔言威敬内盛,行之又因间而发,则势自然而散矣。〕

  夫散势者,心虚志溢。

〔心虚则物无不包,志溢则事无不决,所以能散其势。〕

  意失威势,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

〔志意衰微而失势,精神挫衄而不专,则言疏外而谲变。〕

  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长短。

〔知其志意隆替,然後可为之度数。度数既立,乃後揣说之图其事也。必尽圆方之理,变短长之用也。〕

  无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势分矣。

〔散不得间,则势不行。故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得间,势自分矣。〕

  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

〔五气内精,然後可以外察虚实之理,不失则间必可知。有间必知,故能不失分散之实也。〕

  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

〔计谋者,志意之所成,故随其志意,必知其计谋也。〕

  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神不肃察,所以势败。〕〈转圆法猛兽〉

〔言圣智之不穷,若转圆之无止。转圆之无止,犹兽威无尽,故转圆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

〔圣心若镜,物感斯应,故不测之智,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