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六年上半年可证。然则此残宋刊本,尚是元修元印。乡来藏书家,于此书每谓元时重刻庆历五年杨文昌本,岂知元时补刻,而非重刻。且元时补刻干道丁亥洪适本,而非重刻庆历乙酉杨文昌本,皆可据此正之。又近时日本岛田翰着古文旧书考称其国秘府有宋本论衡二十五卷,其行款格式,并刻工姓名,与此悉合,而阙卷二十六已下。是彼之所阙,即此五卷,倘能合,岂非快事!因乞陈侍郎|庵署检,而自书其后,以]将来。三年辛亥夏四,元忠,京邸凌波榭写记。
  日本涩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卷四论衡三十卷(宋椠本求古楼藏。) 卷端题论衡卷第一,王充,次列书篇目。每半板十行,行十九字至二十一字。界长七寸一分,幅五寸,左右双边,板心记刻手名氏。文字遒劲,笔画端正,绝有颜公笔法,加之镌刻鲜朗,纸质净致,墨光焕发,若法帖然,实宋椠之绝佳者。卷中如完、慎、贞、桓、征、匡、朗、竟、恒、让、玄、殷、弘、照、构、敬、树等字,皆阙末笔。累害篇「夫如是市虎之讹」云云一张,诸本并脱,唯此本岿然独存,当补其阙,尤为可珍。第二十六卷至终阙逸。
  傅增湘藏园东游别录论衡二十五卷 宋刊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阑,版心上记字数,中记论衡几,下记刊工姓名。刊工可辨者,有李文、李宪、王政、王永、陈长、陈振、杨昌、赵通、童志、卓佑、潘亨、章宥诸人名。书名标论衡卷第几,下空五格题王充。目录低二格,横列两排,下接连正文。有细川润次郎跋,言「此书本狩谷掖斋与本村正辞各藏其半,幸得全璧。」盖久析而复完,然尚缺卷二十六至末五卷耳。
  中大季刊一卷四号黄侃汉唐学论 东汉作者,断推王充。论衡之作,取鬼神阴阳及一切虚言谰言,摧毁无余。自西京而降,讫乎此时,乃有此作。正如久行荆棘,忽得康衢,诚欢忭已。然窥其渊源所自,大抵推衍杨雄、桓谭,则亦非独创之解也。又善破敌而无自立之能,陈列众言,加之评骘而已。其于玄理,究不可谓之无功矣。
  孙人和论衡举正自序 自嬴秦焚坑而后,古籍荡然。汉代所收,十仅一二,加之谶纬纷作,ヂ胰壕,尚论恢奇,标举门户,或废视而任听,或改古以从今,卒致真伪杂糅,是非倒植。仲任生当两汉之交,匡正谬传,畅通郁结。九虚、三增,启蒙砭俗;自然所论,颇识道原。虽间逞胸臆,语有回穴,要皆推阐原始,不离于宗。至若征引故实,转述陈言,可以证经,可以考史,可以推寻百家。其远知卓识,精深博雅,自汉以来,未之有也。惟世儒鲜通,以其所论,谲常心,逆俗耳,习焉而不察。更以钞写不慎,铅椠屡讹,纰谬差池,几难卒读。挽近俞氏荫甫、孙氏仲容始加考证,而阙陷尚多。余雅好是书,不能释手,每获一义,辄识简端,艾历弥年,粗有是正。友人吴君检斋、陈君匪石复有同好,颇获新知。因以暇日,写成四卷。此外疑难之处,正复不鲜。传不云乎,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甲子元月元日,盐城孙人和。
  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第二册(民国十五年十二月出版。) 馆藏宋本论衡残卷校勘记小序 馆藏宋版论衡残本,民国十年,清理清内阁档案所得。原书仅存第十四卷至第十七卷一册,版匡高六寸五分,每半叶宽五寸,为十行,行二十字至二十五字,间有双行夹写,则三四字不等。书中树缺作□,殷缺作□,征缺作□,恒缺作□,而旭、煦等字皆不避,审为熙宁以前刻本。爰取明通津草堂本校勘同异,其间脱误补填,逊于通津本者所在多有。以其为古本,聊复刊布,以俟好古君子详之。
  董康书舶庸谈卷三,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四日日记记日本图书寮藏书 论衡二十五卷,宋椠本。书名题论衡卷第几。(卷尾同。)下题王充。(低十字。)目录二排,与正文连。上排低二字,下排低十一字。亦有作一排者。篇名低四字。板高七寸,宽五寸二分。每半叶十行,每行廿字。鱼尾标论衡几,下有陈振、陈长、王政、□六、赵通、杨昌、李宪、童志、卓佑、王永、潘亨、李文、章宥等刻工姓名。存卷一至卷廿五。前有细川润次郎和文跋,谓前十二卷为狩谷掖斋求古楼藏书,余为木村正辞藏书。然长短纸色实为一书,盖失而复合也。盼遂案:宋本论衡行款,读此可见。当时北京图书馆派人照像,拟付印,惜竟未成。
  唐兰读论衡 十二月初五夕,校读竟。仲任当习文胜实之世,奋其特见,以核实考证为先,虽过信短说,语杂I稚,在当时固已难能矣。然高祖非龙子与驳谶书之说,皆触世讳,幸放言岩壑,秘书箧中,故未如祢衡、嵇康之被祸耳。汉之末年,横议蜂起,论政者仲长子、崔实之流是也,论经者许君、郑君是也,论法者诸葛武侯是也,论理者此书及应劭是也。夫当世之隆,学者日力宽暇,性行醇笃,疑事不质,纲举目疏。及其衰也,往往救死不暇,而邪说横起,则又不得不为刻核以矫之。始犹炫其新奇,终则流于偏宕矣。观史言蔡邕秘此为谈助,王朗因而称才进,知学者之喜诞异,实风气使之也。应劭、孔融踵之,而孔犹跌荡。至与荀侍中论食伴无嫌,谓伴非会友,犹鸟兽而能言耳。(见傅子。)又孔融传路粹枉奏融有云:「父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