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此段文字见《孔丛子》卷下,用文渊阁四库全书作校点底本。
  
  (十)『元』,当作『玄』。
  
  (十一)『大』,四库本作『太』。
  
  (十二)『校』,四库本作『交』。
  
  (十三)『十』,四库本作『古』。
  
  (十四)四库本无『所』字。
  
  (十五)四库本无前一『龙』字。
  
  (十六)“无”,四库本作“吾”。
  
  (十七)『明』,四库本作『分』。
  
  (十八)『翻』,四库本作『x』。
  
  (十九)『o』,四库本作『』。下同,不另注。
  
  (二十)『睹』,四库本作『G』。
  
  (二十一)『元』当作『玄』。
  
  (二十二)四库本『志』作『智』。
  
  (二十三)四库本『说』作『悦』。
  
  (二十四)第二个『是』,四库本作『异』。
  
  (二十五)『辩』,四库本作『辨』。
  
  (二十六)四库本此句作『因顾谓众宾曰』。
  
  (二十七)『辩』,四库本作『辨』。
  
  (二十八)『辩』,四库本作『辨』。
  
  (二十九)原稿无此句,据四库本补。
  
  (三十)中华本此句作『有白马,为有白马之非马』。
  
  (三十一)四库本无『则』字。中华本此句则作『如有马而已耳』。
  
  (三十二)中华本此句作『以有白马为有马』。
  
  (三十三)四库本、中华本句末均有『也』字。
  
  (三十四)四库本、中华本此句之上尚有『异黄马于马』一句。
  
  (三十五)『不』,中华本作『是』。
  
  (三十六)前一『有』字,中华本作『以』。
  
  (三十七)两『莫』字前,四库本、中华本均有『物』字。
  
  (三十八)中华本无『指』字。
  
  (三十九)四库本、中华本首『变』字前均有『谓』字。
  
  (四十)此句四库本作『苟二无左』,中华本则作『二苟无左』。
  
  (四十一)此句四库本作『羊有齿,牛无齿,而羊牛之非羊也、之非牛也』,中华本作『羊有齿,牛无齿,而牛之非羊也,羊之非牛也』。
  
  (四十二)此句四库本、中华本均作『举是谓乱名』。
  
  (四十三)四库本、中华本均无『谓』字。
  
  (四十四)色,四库本作『德』。
  
  (四十五)中华本『一』作『二』。
  
  (四十六)此句四库本、中华本均作『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
  
  (四十七)四库本、中华本均无『而』字。
  
  (四十八)中华本无前一『以』字。
  
  (四十九)『焉』,中华本作『者』。
  
  (五十)四库本、中华本均无『而』字。
  
  (五十一)中华本无此一句。
  
  (五十二)这两句四库本作『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五十三)『而』后之『此』,四库本、中华本均作『行』。
  
  (五十四)四库本、中华本均无后一『当』字。
  
  (五十五)中华本『非』字后无『此』字。
  
  (五十六)『则』,中华本作『明』。
  
  (五十七)此句中华本作『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五十八)原脱『书』字。
  
  (五十九)以下一节,以雪克、陈野校点《札》(齐鲁书社,一九八九年七月第1版)为校订底本,校注简称『今本』。
  
  (六十)今本只有『迹府弟一』四字。
  
  (六十一)此句今本作『案:「巨」’与「讵」通』。
  
  (六十二)今本『篇』下有『云』字。引文『侮』字后有『之』字,『辱』字后有『也』字。
  
  (六十三)今本『注』下有『云』字。
  
  (六十四)此句之前,今本尚有『此与《荀子》同』一句。『钱熙祚本』,今本作『钱本』。『均』,今本作『并』。
  
  (六十五)『通变论』,今本作『通变论弟四曰』。『通』下今本尚有『此书常见』一句。
  
  (六十六)今本无首『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