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說雖爾。若今楞嚴付囑阿難。故知入定.涅槃俱不可測。既知身在。已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妨作用。故維摩云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即斯義也。然上所說。欲顯真覺。不假根塵。且引六人略以為比。於中有業報者。有修得者。有發真者。修得發真正是真用業報所感。以淺況深。俱是不由於根而覺知無失耳。

騰古
  徒燈切。傳也。

無適
  都歷切。無適無莫。謂無親踈也。

音聲佛事
  華嚴疏主引楞伽四云。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語說法。故有國土直視不瞬。口無言說。名為說法。乃至云有佛國土動身名說。又香積世界食香飯而三昧顯。極樂佛國聽風柯而正念成。絲竹可以傳心。目擊以之存道。既語默視瞬皆說。則見聞覺知盡聽。苟能得法契神。何必要因言說。況華嚴性海。雲臺寶網同演妙音。毛孔光明皆能說法。花香雲樹即法界之法門。剎土眾生本十身之正體。

風幡
  國師上堂云。古聖方便猶如河沙。祖師道。非風幡動。仁者心動。斯乃無上心印法門。我輩是祖師門下客。合作麼生會祖師意。莫道風幡不動。汝心妄動。莫道不撥風幡。就風幡通取。莫道風幡動處是甚麼。有云道附物明心。不須認物。有云色即是空。有云非風幡動。應須妙會。如是解會。與祖師意旨有何交涉。既不許如是會。諸上座便合知悉。若於者裏徹底悟去。何法門而不明。百千諸佛方便一時洞了。更有甚麼疑情。所以古人道。一了千明。一迷萬惑。上座豈是今日會得一則。明日一則又不會也。莫是有一分向上事難會。下劣凡夫不會麼。如此見解。設經塵劫。只自勞神乏思。無有是處。見傳燈。

風鈴
  伽耶舍多初見十七祖僧伽難提時。持一寶鑑趨迎於前。難提問曰。汝持圓鑑。意欲何為。舍多童子乃以偈答曰。諸佛大圓鑑。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皆相似。父母以其與難提應對有異。遂使之出家。難提受之。携還精舍。它日風撼其殿之銅鈴。鏜然發聲。復問曰。鈴鳴乎。風鳴耶。答曰。非風非鈴。我心鳴爾。鏜。音湯。

舜視
  上當从目作瞬。音舜。開合目數搖也。

五運
  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極。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渾沌。渾沌即太極也。運即運數也。

採菽氏
  梵云大目乾連。此言採菽。姓也。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採菉豆而食。因以為姓。目連其母是其族也。字拘律陀。此樹名也。即無節柳樹神。父母無子。求此樹而生。故以為名。

奔驟
  鉏祐切。疾走貌。

燥動
  當作躁。則到切。動也。燥。先到切。乾也。非義。

鼓籥
  以灼切。橐籥。無底器也。

俱尸羅
  見祖英三尺丈六說。

楞嚴三昧
  智論云。秦言徤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六將知諸兵力多少。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王兵寶將所住至處。無不降伏。

節橾
  當作節峻。

唯諦
  當作唯帝。按草堂沙門飛錫撰南陽國師碑云。白雲志高。青松節峻。唯帝之師。親傳法印。解深貌古。言嶮理順。不有定門。將何演頓。蓋叶韻而作。即知節橾.唯諦之誤矣。

蟾影臨天
  蟾。蝦蟆也。羿妻姮娥竊不死藥服之。奔於月宮居焉。是為蟾蜍也。故今以月影為蟾影。

醎澹
  澹當作淡。薄味也。澹。水也。非義。

無心
  寶積。恒河上優婆夷言。所說無心。欲明何義。世尊告曰。此法非思惟之所能知。亦非思惟之所能得。何以故。此中心尚不可得。何況心所生法。以心不可得。是即說名不思議處。此不思議處。無得無證。非染非淨。

珂雪
  丘何切。石次玉也。亦瑪瑙潔白如雪者。一曰螺屬。


  古開切。備也。

三性  賢首金師子云。迷心所執。計有相生。以為實者。謂之徧計性也。不了緣生。依它性也。依它無性。即圓成。隨舉一法。三性具矣。
  ○謂師子情有。名為徧計。說者曰。謂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煩惱業習癡迷不了。周徧計度心外有法。顛倒取舍。隨情起惑。自纏自縛。枉受輪回。
  ○師子似有名為依它。說者曰。謂一切眾生依真起妄現。似有之法。妄執依心。內外不實。故論云。依它起自性。分別緣所生。
  ○金性不變。故名圓成。說者曰。圓而不減。成而不增。師子雖則相殊。金且不壞。謂與自心為緣。心法方起。今了緣無體。依心方現。無自體生。是為依它。無生性由二義現前。乃為圓成勝義性也。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雜毒
  見池陽問智為雜毒。

佛佛授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