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得辯。前後相踵。如薪續火。可謂盛矣。
  平江虎丘禪師。諱紹隆。和州含山縣人。生而岐嶷絕俗。九歲謝父母去家。依縣之佛慧院。又六歲。削髮堂具。又五歲。而束包曳杖。飄然有四方之志。首遇長蘆淨照禪師。參扣之間。景響有得。因閱圓悟勤禪師語錄。撫卷嘆曰。想酢生液。雖未能澆膓沃胃。要且使人慶快。第恨未親聆謦欬爾。於是欲訪之。
  復至寶峯謁湛堂準禪師。準曰。如何是行脚事。
  師露胸示之曰。和尚驗看。
  準即打。師約住曰。且莫盲加瞎棒。準大笑。
  因留年餘。廼謁死心於黃龍。心問曰。是甚麼僧。
  師曰。行脚僧。
  心曰。是何村僧。行甚驢脚馬脚。
  師曰。廣南蠻道甚麼。何不高聲道。
  心喜曰。却有衲僧氣息。師乃喝。
  退而參堂度一夏。心甚器重之。每嘆曰。再來人也。死心機鋒橫出。諸方吞燄。非上上根莫能當。而於師重稱賞。眾皆側目。
  已而。趨夾山。見圓悟。道龍牙山。遇泐潭乾之法子密禪師。相與甚厚。每研推古今。至投合處。抵掌軒渠。或若徉狂。議者謂今之溈仰.寒拾也。久之辭去。遂至夾山。會圓悟移道林。師從焉。
  一日。入室。圓悟引教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豎拳曰。還見麼。
  師曰。見。
  圓悟曰。頭上安頭。師於此有省。
  圓悟復曰。見箇甚麼。
  師曰。竹密不妨流水過。圓悟肯之。自此與圓悟形影上下。
  又二十年。斧[打-丁+(容-口+又)]鑿索。盡得圓悟之秘。師以二親垂白。歸寓鄉郡褒禪山。葢修摩耶忉利故事也。繼受請住城西之開聖寺。四眾翕然歸仰。
  建炎之亂。盜起淮上。乃南渡宣城。士庶素欽師名。為結廬銅峯下。適彰教虗席。郡守李尚書光延師居之。道化益振。四年而遷虎丘。時圓悟以時未平。泛峽歸蜀。曩之幅湊川奔。一時後生望山而趨。師每登座。從容示露。一味平等。隨根所應。皆愜其欲。故圓悟之道。復大播於東南。諸方謂圓悟如在也。
  居三年。感微疾。白眾曰。當以第一座宗達承院事。眾請於郡。從之。事既。索筆大書伽陀曰。
  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所以佛法。無有剩語。珍重。
  擲筆坐逝。實紹興六年丙辰歲五月甲午八日乙亥也。建塔於山之陽。凡住世六十年。坐四十五夏。度弟子復如等六十人。
  嗚呼。佛法有正派。有旁枝。曹溪之世。衣止不傳。雖曰法源入海。汪洋大肆。而西土般若多羅讖記。特在馬駒。厥後五宗。惟臨濟一門出馬祖後。於今冣盛。圓悟近代尊宿。宗眼超卓。才辯縱橫。若麟角獨立。而師又深入其室。是可嘉也。林謂道德之重。不待家諭戶曉而知。言白雲即知為端。言東山即知為演。言虎丘即知為師也。真能壽楊岐光明盛大之傳。而永臨濟於無窮者矣。不銘何以詒其後。銘曰。
  於穆初祖  一花東土  讖至馬駒  益昭益著  派衍而繁  實惟圓悟  圓悟得師  以馬之馽  大坐虎丘  雷動雲騖  臨濟中興  楊岐再住  隻履忽西  聿嚴龕墓  有神有天  來訶來護  咨爾後昆  展轉流布

  虎丘隆和尚語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