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之頒。豈惟慶快老漢本懷。亦國家之福。諸祖之幸。然安藏之所。送藏之人。二者不可苟且。姑順人情。須佛祖之心為心。可也。一者。安藏之所。南岳諸剎。唯方廣寺道場最古。風水最勝。殿宇莊嚴。僧眾廣盛。可垂萬世。諸寺莫及。吾言真實。送藏人。到彼自知。二者。送藏之人。須得僧俗並行。僧則惟仰崖慶法師足以任之。俗則再得信心內臣一人。如此乃可掘起遠方風化。且不枉國母苦心弘願也。楞嚴勝緣當致意。法燈及汝。信心亦可見矣。然須久而愈堅。不負學。始終視之。

  付寒灰奇公

  法本乃使亡者魂寧耳。大抵藏事汝不必慮。此佛慧命。眾生寶筏。于震旦所繫重矣。自有昔乘本願輪者森然。宜俟久矣。豈待老漢薄福少德之人。為縈念耳。雖然。彼乘輪者若不得老漢些些粥飯氣。終是無源。思之。法本骨石。當作三分。俟吾安置處所。不得妄拆。毋誤。餘不盡。手字復。

  紫柏尊者別集卷之三
  紫栢尊者別集卷之四

    虞山白衣私淑弟子蒙叟錢謙益纂閱
    徑山寂照六世孫傳臨濟宗契穎壽梓

  語錄
  修行四難

  修行易而悟心難。悟心易而治心難。治心易而無心難。無心易而用心難。凡聖情盡。體露其常。隨宜出興。不失于時。故曰。用心難。如倚門傍戶者。大都不可與語此也。學佛者倚傍釋迦。學儒者倚傍孔丘。學道者倚傍老聃。離却依傍。露地上立脚。如師子王。往返遊行。跳躑自在。了無依倚。惟悟徹心光者。信手便用。信手便用。方是隨宜出興。不失于時者也。若定上座。從臨濟來。或問。如何是禪河窮到底。定即搊住。擲向橋下。有同行解之。定曰。若不是這老凍膿。直教禪河窮到底。定可謂信手便用者矣。總論隨宜出興。善用其心處。如是之用。出世即名為佛。經世即名為儒。養生即名為老。彼倚門傍戶者。譬猶賈舟。自無勢力。假冐他勢。扁其額曰。某翰閣。某部寺。某臺諫。以欺誑一切不知者。解不望風而靡。若彼真主。卒然相值。則所冐扁。不惟不敢張炫。而且覆藏之不暇。嗚呼。男兒家頂天立地。睜眉弩眼。高談闊論。孰不自謂聖賢豪傑之徒。一旦撞著個沒面目漢子。將無孔鐵鎚。輕輕敲擊。未有不眼目動定。支吾不及。如是而安望其能知四難之旨乎。

  示眾

  大抵眾生之機。不越四料簡。有高而不能下者。有下而不能高者。有不能高下者。有能高能下者。善教者隨機接引。
  又。
  一僧作長歌送師北行。字畫不楷。內有差舛。掌之曰。今之學者。且莫說向上巴鼻。即進退辭讓之節。事師交友之道。茫然不知學恁麼佛法。
  示塗毒居士書云。我今止有報佛恩一事。[拚-ㄙ+ㄊ]却自命。一切利害毀譽。非我所知。我逆逆順順。淺淺深深。非汝輩所知。
  中峰禪師刻石殿偈云。生生菩薩家。世世常出家。心不忘般若。身不離袈裟。師令緇白念誦曰。修行人多墮富貴。皆由願力輕微。心有染著。永嘉大師。所以這般發願。
  又云弇州王居士。臨終。願生貧賤。童真出家。歸依大善知識。却難得。
  俗諦中人。入吾法中。如人溺大海。露髮髻子。善知識提携。如援髮髻子相似。須自家盡命掙著。不然是自要沉沒。千佛出世。也難救取。
  師問陸生云。昔支公有言。知廢則覺全。旨意如何。陸云。知廢可以全覺。又問。汝知曾廢否。云不曾。又問。汝是知否。云是。師云。是知知不知。
  師問僧云。汝曾念圓覺經否。云今日念一部。又問。圓覺經云。如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田中蝦蟆。入神通大光明藏否。云入。又問。既入神通大光明藏。云何又做蝦蟆。云不入。又問。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又如何理會。云佛意一切眾生。皆可修證圓覺。師叱之曰。若一切眾生。皆修證而證圓覺者。何不曰一切諸佛皆證圓覺。僧無語。
  示眾
  余讀普門品。至於若多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不覺掩卷三嘆。感聖言之明白照著。皎如日星。無奈讀者於平常中作勝解想。所以本易而反難也。夫三毒者。果有性乎。果無性乎。如其有性。則常劫恭敬稱念菩薩。終無空理。如其無性。凡觸不可意事。及可意事。何即怫然而怒。忻然而喜耶。余以是知三毒。菩薩。出沒無常。如一指之屈伸耳。凡讀經者。於此了然不惑。則普門示現。豈獨觀音能之。我不能哉。

  示僧明璿

  大凡男子家立心作事。先要究明源本。源若不清。流必昏。本若不固。枝必枯。故學出世法。先要洞明自心。然後昭廓心境。窮內外典籍。而大其波瀾。則化風自遠矣。人天自嚮矣。學世間法。亦先要講明仁義。擴充度量。凡經世糟粕亦須嚼過。復加真實心地。行之既久。一旦臨事。自然接拍成令矣。又洞明自心。貴在情死。葢情不死。性不活。則於博地凡夫。欲其直下轉識成智。心境圓通。安有是處。故情不死。豈惟禪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