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惟能聞。而不能見。殊不知凡夫以徧計不了。謂籐是蛇。故六根似不能互用耳。如徧計情消。則依他本妙。根塵無得。能所不斷。匪涉情解。日用現證。故曰佛法在日用處。所作所為。舉心動念。却又不是也。吾大雄氏。於法華會上三周九喻。橫說竪說。形容妙法。可謂曲盡慈膓矣。然終不若是歌。拈提本妙。使大心凡夫。一讀其歌。當處現前。而法華富有六萬餘言。演說妙法。不為不廣。然皆死句也。惟雅得活句之妙。能點死為活。譬如一切瓦鑠銅鐵。丹頭一點。皆成黃金白璧。又如月在秋水。春著花枝。其清明穠鮮。豈待指點然後知其妙哉。

  書棱嚴截流後

  佛頂即自心。自心即佛頂。心頂互奪。常光現前。此五乳峰下鼻祖截流之機。如講主以截流之筆。發揮棱嚴大意。開爽絕塵。一歷眼根。耳根洞徹。夫頂既不可以眼見。心又豈可以智識知哉。雖然。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皆頂也。特頂不見頂。現行忽起。用處生疑。逐日頂墮耳。

  跋五慈觀閣記

  棗栢有言曰。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由是觀之。則一念未生之時。謂之宗。一念既生之後。謂之用。故宗之與用。如一指之屈伸耳。指未屈伸時。指在而不可以見聞得。指正屈伸時。指隱而不可以動靜識。謂其動乎。屈不是伸。謂其靜乎。伸不是屈。屈之伸之。各各獨立。故正伸時。屈不可得。正屈時。伸亦不可得。正屈伸時。指體不可得。未屈伸時。屈伸亦不可得。惟知宗者。可以用用。宗辟指體。用辟屈伸。又知宗者。則情出古今。用用者。則自他不隔。然後將此愛人謂之仁。將此處事得宜謂之義。將此施之於上下。品節有條謂之禮。將此變通一切而不滯。謂之智。將此確然固守。臨死生交易之際。無毫髮苟且。謂之信。此五者。古人用不盡。今人故得用之。知此則五慈之旨。思過半矣。雖然愛見之慈。忍力之慈。與夫等慈大慈。皆可以義理得也。唯真慈一著子。苟非明悟自心。不纏知見。辟如葉公畫龍。真龍現前。未必不投筆怖走也。

  書肇論後

  夫心本無住。有著者情。情本無根。離心無地。故會心者情了。全性者心空。心空則大用自在。如春在萬物。風在千林。其吼喚鮮明變化之態。烏可以情智彷彿者哉。肇祖五論之製。宗本不遷等作。何異春生萬物。風嘯千林矣乎。既能生而能鼓之。則生鼓之前。必有春不可得而生。風不可得鼓者存焉。雖然。微宗本。則四論無心。微四論。則宗本無身。夫身也者。心之郛郭也。心也者。性之郛郭也。

  毗舍浮佛頌跋

  此頌四句二十八字。包括大藏。透徹禪源。靡不罄矣。但眾生浮淺。憂慮弗深。立志苟且。見卵而求時夜。見苗而求腹果。是以讀者雖多。獲效則寡耳。予持此。凡十五易寒暑。而猶精持不休。每觸逆順憎愛交加之地。必以此頌為前茅。覆軍殺將。亦不知其幾。今人持未滿千萬過。遂尤其不效。復求效者持之。辟如掘井。去土三尺而無水。尋易地而掘之。復無水。復易之。水終不得。而精神竭。渴終不解。苟有志持此頌者。能知掘井之喻。而持之無懈。若無靈效。老僧舌根。定當腐壞。

  八大人覺經跋

  八大人覺經。辭旨清遠。如月在秋水。雖至愚之人。無煩指點。皎然意了耳。然是經去古既遠。流行亦寡。初因明東禪人。手寫一軸。東雖即世。其上足世南持而示余。余疾讀之。不覺心開意朗。既而命諸黑白廣傳之。夫八覺之妙。豈外眾生日用不知之知。別有所覺耶。如來大人。憫諸不覺。即將眾生日用不知之知。開為八覺。有緣者。脫得一覺乃可以破長夜之昏矣。辟分一燈之燄。徧照世中。則其靈燄寧有窮哉。
  又。
  夫人之在心。猶魚之在水也。魚之在水。果知水乎。人之在心。果知心乎。魚能知水則龍已。人能知心則聖已。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嗚呼。人為萬物之靈。生既不知所以生。死豈能知所以死乎。一不知則永不知。永不知則無所知矣。人而無知。可不痛哉。於是大覺聖人見而悲之曰。奇哉眾生。俱有如來。吾已先覺。彼猶不覺。不覺則昏迷長夜。終古不思矣。是豈忍乎。遂將眾生日用不知之知。開為八覺。雖則淺深階次。所用弗同。要而言之。從凡入聖。自覺覺他。靡不滿也。此經總三百七十一字。言簡旨豐。遮照精深。有而能無。無而能有。能得一覺。則大夢頓醒。況得八覺者乎。嘻。覺則眾生可以作佛。凡魚可以為龍也。元至政閒。雪庵溥大師。號稱能書。書此經若干卷。流行海宇。自元迄今本朝。將三百年。於萬曆辛卯四月望日。鶴林蕖公。偶得一卷。於本寺明秀禪房。憲副包公乃鐫於石。以壽其傳云。

  書寶積經偈後

  寶積經偈曰。四大假為女。其中無所有。凡夫迷惑心。執取以為實。女人如幻化。愚者不能了。妄見女相故。生於染著心。譬如幻化女。而實非女人。無智者迷惑。便生於欲想。如是了知已。一切女無相。此相皆寂然。是名女三昧。
  此偈載寶積經。句十六。字八十。辭旨朗然。譬如月在天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