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石溪心月禪師語錄
 (侍者)住顯.宗煥.祖定.宗茂.光玉.仁安.應儼.永珍.祖森 編



  景定元年夏四月。徑山比丘正彬。袖一編書。過余而言曰。吾師石溪佛海禪師之沒。且六年矣。門弟子錄其語鋟梓。而未有敘引。無以傳不朽。惟公知吾師為深。願以為請。余於是竊有感焉。文公朱夫子。初問道延平。篋中所携。惟孟子一冊。大慧語錄一部。公於異端。闢之甚嚴。顧獨尊信其書如此。是豈無所見而然哉。
  方秦檜柄國。自公卿大夫。無敢違忤。大慧藐然一衲子。乃能援復讎大義。抗言無諱。至語檜云。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今公挾夷狄。以令天子。雖身被南遷之禍。而名震海內。與張橫浦胡忠簡輩。相頡頏。
  蓋嘗竊窺其書。其要言精義。往往多與孟子合。所謂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者。大慧有焉。文公之所取。固在此而不在彼也。石溪之在蔣山也。有王氏子。實介甫苗裔。挾權貴勢。規取山中地。為墓田。石溪爭之不得。則鳴鼓說偈而去之。以為是其先世。以學術誤天下者。而吾徇其請。獨不為山靈笑乎。乃往趨東淛。徧遊佳山水。將終老焉。自是名重一時。不惟搢紳諸公知之聖天子亦知之。主名山。錫徽號。寵靈赫奕。視大慧所遭遇無間。嗚呼老檜之兇燄。舉世畏之。而大慧能抗之。介甫之遺孽。當路主之。而石溪能排之。雖其用力有難易。而卓見偉識。如出一人。自非聰明才智。有學問識道理。疇克爾耶。然則是編也。與大慧語錄。並行於世可也。若夫傳松源祖衣。紹楊岐正脉。說八萬四千偈。談三十二義法。此袈裟下事。非余所能知。獨取其超絕於流俗。而有補於世教者。表而出之。冠於篇首。是亦朱夫子之遺意也。
  師眉山人。名心月。姓王氏。家世業儒云。
  是歲七月既望。中奉大夫。宗正少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渤海劉震孫序。

  石溪和尚語錄目次

卷上
  序  建康府報恩禪寺語錄  建康府能仁禪寺語錄  建康府蔣山太平興國禪寺語錄  平江府虎丘山雲巖禪寺語錄  臨安府靈隱景德禪寺語錄  臨安府徑山興聖萬壽禪寺語錄

卷中
  秉拂  小參  普說  法語

卷下
  題跋  偈頌  讚佛祖  自讚  小佛事  新添  跋

  石溪和尚語錄目次(終)

  

  石溪和尚語錄卷上
  石溪佛海禪師初住建康府報恩禪寺語錄

    侍者 住顯 編
  入院。指三門。不立孤危。不坐平實。轉身有路。舉步超方。正在報恩門外。且如何入得報恩門。喝一喝。
  佛殿。前佛後佛。一身多身。總在這裏。插香云。以此為驗。
  踞方丈。百煉不變。一槌便成。還同頑鈍爐鞴。若為施工。見解玄微。機鋒峭峻。正是膏肓良醫。如何發藥。新報恩。雖非爐鞴。又非良醫。狹路相逢。拍禪床云。放過不可。
  拈帖。寰中天子勑。塞外將軍令。佛祖出頭。也須乞命。今日合作麼生。度帖與維那云。將逐符行。
  拈疏。渾崙顛撲不破底句。如風吹水。自然成文。雖然。切忌向口角瀾翻處薦取。
  拈法衣。披牯牛皮。輥瞎驢隊。帶水拖泥。東倒西[仁-二+雷]。黃梅七百無人會。
  指法座。此座高廣。吾不能陞。舍利弗敗闕猶可。若佛若祖天下老師。高陞此座。敗闕愈甚。今日不免為他拔本去也。便陞座。
  拈香云。此一瓣香。恭為今上皇帝。祝延 聖壽。萬歲萬歲萬萬歲。
  次拈香云。此一瓣香。奉為 權府都運大卿。洎諸司官僚。資陪祿筭。
  次拈香云。此一瓣香。奉為前住雲居。後住紫金。掩室先師大和尚。用酬法乳之恩。遂就座。
  乃云。從前把定。一切人性命。在月上座手裏。今日放行。月上座性命。在一切人手裏。莫有放不過者麼。
  僧問。暫輟鍾山板首。來登報恩道場。四眾咸臻。願聞法要。師云。石城東畔冶城西。進云。大眾欣然去也。師云。今日不著便。進云。如何是最初句。師云。大地載不起。進云。如何是末後句。師云。倒腹傾腸說向誰。進云。此句。在雲居得。雲頂得。師云。浮生穿鑿不相關。僧禮拜。
  師云。過去已過去。未來則未至。正當見在靈山單傳之旨。少林直指之宗。還有分付處也無。還有荷擔分也無。有則東土不傳西祖印。無則今日一會坐立儼然。月上座雖則翻著戲衫。入此戲場。要且不打者皷笛。莫有辨明得底麼。出來橫身擔荷。和者場子一時掀翻。要見佛法。有所分付。直饒與麼。也未與你點頭在。何故。一百五十難放君 復舉。首山和尚示眾云。佛法付與國王大臣。且道付箇什麼。須是迦葉師兄始得。
  師云。首山與麼提唱。大似重處偏墜。殊不知。付囑國王大臣底。五百年前。被昇元閣與御街裏人說了。直得一四天下。和氣靄然。且道說箇什麼。須是首山老人始得。
  當晚小參。問答不錄。師云。有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