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宜于孝在所略者。然考其大戒。開端即曰。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曰孝順至道之法。是孝為大戒之本也。又經曰。使我得成無上正真之道者。由孝德也。是孝不獨為大戒之本。亦為六度之本。亦為三藐三菩提之本也。至于訓諸弟子。則謂父母與補處菩薩等。許弟子減衣鉢之資。養其父母。父母有正信者。可恣與之。無正信者。可稍與之。藏中勸勉。不一而足。何甞不以孝為首務哉。但我佛之孝。與世俗異。世俗之孝。在順其情。我佛之孝。在順其性。世俗之孝。在資其形。我佛之孝。在資其神。且謂。父母之精神。逐浮情而變化。隨幻業以昇沉。乃推及於三世。無不欲委曲保護。俾得措於大道。苐以神性之理既微。變化之機復冥。故世俗莫之能知。莫之能信。輙曰。佛氏無父。佛氏無父。亦未之深考也。夫順性資神之道。固所難明。而形情之間。亦豈遠于人法哉。如釋尊初割愛入山。修無上道。道既成。乃謁母於忉利。為母說法三月。而還其國。為父說法。國人皆化之。及父王沒。躬率諸釋。負棺以塟。弟子目犍連。欲捄其母。則為說盂蘭盆法。且囑諸弟子。歲必行之。凡若此者。皆示同人法。特其教迹各異矣。建城諸居士。請百拙座主。於孟夏之朔。啟講盂蘭盆經。至望日則如法設供。兼修懺摩及瑜珈施食法。是俾其親神超冥漠之天。化移思議之表。天地有所不能制。惑業有所不能拘。其法利殊常。豈但五鼎之豐。三獻之勤。以為能孝乎。葢其迹則略近於世俗追遠之祭。而資神之妙。唯我釋為獨至也。某歸禪有日。祀事久虗。不孝之罪。無所逃責。聞茲勝舉。不覺慚喜交發。故不辭筆舌。首為唱言。凡有親者。請入斯會。倘不以余言為妄。則幸矣。

  栢山建庵疏

  粵自摩騰入漢。僧會來吳。寶剎碁布。幾徧域中。列聖相承。靡不崇重。豈徒為是不急之務。侈耳目之觀乎。葢以。佛之為教也。究極一心之原。則孔老有所未發。廣包十界之外。則經史有所未周。立因緣以為宗。則空有雙妙。而百家無以置其喙。設止觀以為門。則體用交融。而千聖莫能異其轍。蕩開積劫之迷謬。翻示本有之真常。故二千年來。洞性命之奧。窮生死之源者。未有不歸於我佛者也。故其崇奉之間。必極其誠敬。而金錢穀帛。所弗吝矣。即其下者。或藉之以開自新之路。或假之以成請福之門。雖功在有漏。終不唐捐。近之可作入道之緣。遠之必為解脫之因。如華嚴經食金剛之喻是也。如法華經聚沙為塔。各成佛道是也。茲建水之西。真武嶺之陽。有山名栢山者。突出天半。俯瞰全城。千峰頓舞於座下。二水交流於席間。晴嵐夕暉。帶瑞光而掩映。松雲竹雨。傍佳氣而蔥籠。實靈秀之所鍾。吉祥之所集。苐隱而未發。大有待於今日者也。某上人夢寐斯山。葢亦有年。今暫依敗屋。習靜其中。而里閈諸老。咸謂。此地宜建寶方。為國祝釐。但以山非止於一簣。海必資於羣流。乃不揣綿力。徧干有緣。唯願各弘檀度。共贊嘉猷。施一文以及百千萬文。滴滴仝歸海若。勸一眾以及百千萬眾。珠珠普攝網光。則栢山雖小。終為淨國之殊因。建立雖粗。咸為妙道之勝行矣。謹疏。

  雙漈寺造佛像疏

  吾聞。易之為教也。必立象以盡意。而造易之道者。必忘象以明心。象不立則意弗盡。象不忘則心弗明。故未有不由象而入。亦未有不忘象而得者。用觀我佛之教。亦若是。曩者靈山會上。橫說竪說。不為不多矣。而猶必設像以示之。葢以像者象也。象之所示者圓。言之所示者方。象之所示者廣。言之所示者局。學者多以有執著之心。觀有局量之言。所以機死於境。神困於慮。求其廓然天解。不亦難乎。唯懸象以立教。則言不可得而詮。心不可得而計。忽然遇於目。契於神。心與象俱忘。而慧光渾圓。輝映十方矣。彼三百餘會。五千餘軸。又有過於此者乎。雙漈某上人。重建寶方。棟宇落成。但聖儀未備。勢必次及。復有待於諸檀也。夫造像功德。諸經備載。亦諸檀所稔聞者。至於由像契心。優入覺域。則其功德較前功德。為何如哉。且由心造佛。佛即是心。假彼他佛。成我心佛。是又不獨為雙漈造佛也。謹疏。

  北山靜室化米疏

  北嶺岧嶢。直聳千尋之勢。東峰橫亘。常浮萬竈之煙。清冷雲中。昔來已成寶所。荒蔓草裏。今日幸搆蝸廬。歷六載以修因。葢有志矣。攝一心以入道。乃願學焉。但釋種兒孫。本無卓錐之地。比丘軌範。獨有持鉢之緣。祇此凡軀。未可指松栢為食。素無仙術。詎能吸沆瀣而充。勵功信在於一人。資糧必假於眾助。不免打開布袋。便請撒出珍珠。

  避影山房化佛像疏

  優填瑞像。肇勝化於西乾。阿育靈儀。浮祥光於東震。休道跋提已滅。疑從兜率再生。炳煥世表之休明。映奪人間之秀麗。戒定慧三學。離此難求。法報化三身。祇這便是。儼神像之如在。敢不敬乎。望佛果而知歸。賴有此矣。今既就陰而息影。首假立像以攝心。欲成滿月之容。請下如椽之筆。

  龍潭靜室化田疏

  石塘巖畔。珠樹映白毫之光。龍井窩中。金繩耀彩雲之色。數椽草屋。堪為息影之區。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