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焉。久之[遄-而+主]逕山。見虎巖伏公。公一見器異。命掌綱維一年。又往育王。見東巖日公。公留典藏教。不就。遇竺源盛公。偕行過雪竇。見野翁同公度夏。秋還靈隱。省師玉山。山一日入室次。舉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云。庭前柏樹子。師一歷耳根。豁然大悟。山為印可。久之至臨江惠力。見海印如公。往來諸禪師間。機語投合。所至尊敬。復還建康。至崇因分座訓徒。適遠峯宏公。遷保寧。眾推禪師。補其席。開堂說法。乃嗣玉山。盖本諸源委也。由是道價日重。至治辛酉春。江浙行省左丞相脫歡公。領行宣政院事。素聞禪師高行。移住蔣山。泰定乙丑。正月廿四日。 太子梁王。至建康。是夕寺菑。明日 王詣寺。問師曰。興復若何。師對曰。賴有大檀越在。 王頷之。明年範銅作大鐘 王以寶珠施。入冶爐既成。而寶珠瑩然在鐘欵萬歲 上。又問師曰。寺既燬矣。佛依何住。師對云。古佛過去。今佛再來。 王大喜 王一日與師。登寶珠峯。見峰後雲霧滃起。降即其地。四顧林麓深秀。謂師曰。是可為精舍。 命從者疊石表識之。它日 王再至。躬自舉鉏。 命師說偈。 王遂以鋤刾地。開基施財。囑師建梵宇。名曰崇禧。大書崇禧二字畀師。令留寺。自是每至。必留連問辯。多舉宗門語為問。 王一日問師云。衲子所謂蔣薄粥者何也。師對曰。將謂 殿下忘却。問又曰。所謂衲僧家三隻襪者何也。師對曰。國內山川俱踏遍。今朝親到梵王家。 王為之嗒然。相視致和。元年戊辰秋。 王入登 大寶。改元天曆。 上遣使。函香至蔣山。謝寶公兼勞師。師先一夕夢。神人惠以一印。早作。而使者至。賜金綺袈裟。 授師佛海普印大禪師。改崇禧為 大崇禧萬壽寺。賜經一藏。白銀器五百兩。黃金五十兩。納失失旛二首。有 旨。以金陵潛邸。造 大龍朔集慶寺。 上命禪師開山。師舉中天竺長老大訢代之。回 奏。稱 上意。二年春。 上遣使。特授師大中大夫廣慈圓悟大禪師。住持 大崇禧萬壽。兼領蔣山太平興國禪寺。商議集慶萬壽營繕都司事。至順元年。御史中丞趙世安。傳 旨召師與大龍翔訢公。乘驛入 京。既至。 國師妙總統吏部尚書王士弘引見。 上于奎章閣。賜坐溫問。 命大禧宗禋院給日膳資用。及諸從行。各有差。有 旨。見皇后 大子。申命大夫撤迪平章趙世延。留守張金家奴。具珍饌供祁寒。 上以貂裘衣師。從行皆賜衣綿。謁見 帝師。禮遇隆至。饋以土蕃所貢御米。尋奉 旨見西天指空和尚。偕訢公乘傳。之五臺。禮文殊大士。覩祥光而歸。敷奏稱 旨。賜納失失袈裟。二年辛未正旦。朝 大明殿。賜金襴袈裟。勑學士虞集。撰重興蔣山寺記。及大書廣慈菴。洎諸殿堂扁。三月十八日 奏辭乞歸。 上固留。辭不已。 上乃允所請。呼師之字而勞之。 上命留守。設盛燕祖餞於聖恩寺。給內府器皿樂伎。復命大司徒撒迪押燕。明日賜中統鈔百定。白金百兩。勑通政院給驛馬十疋。傳車二輛。 帝師饋茜帽禪衣段疋表裏各一所。請江南諸寺。護持 法旨。四月五日。奉 特旨。蠲免蔣山田地租粮。八日 上遣中丞趙世安。再賜中統鈔五百定。命師函香。還山。繼遣宣政院使韓家奴。賜鈔五千定。遣趙院判尚劉二總管。塐繪諸佛菩薩神像。皆當世絕藝也。四年癸酉秋。 上賓天。 太后述 先朝之志。兩遣使。賜黃白金各百兩。雲南葉金二十兩。鈔二百定。織文二十疋。元統初。
  今上皇帝登極。賜 璽書。侑以 御香金幣。至正元年辛巳。三月旦。禪師升堂。鳴鼓集眾。說偈辭蔣山。歸龍蟠庵。為終老計。二年三月。菴前夫容忽一樹盛開。眾皆驚訝。四月江浙行省左丞相別怯兒普化公。行宣政院使納璘高公。差宣使持省院疏文。起禪師住逕山。禪師辭甚堅。請者不絕。故勉為之行。留三年。有成績。復辭。省院督有司。以禮登山。固留之。五年正月。 今上皇帝。特 旨命禪師。陞住 大龍翔集慶寺。遣使函香禮請。中臺大夫亦憐真班。及省院諸司。具疏咸至。以官舟護送至建康。六年三月。禪師退居廣慈庵。俟 朝命。臺官率有司。請數四。益勤。禪師力辭如初。七月。寺菑。南臺大夫納璘。率僚屬。詣廣慈菴。謂師曰。 國朝江南建寺。惟此一寺為盛。今遇菑變。非有道行願力者。孰能興復之。禪師惻然。念 先皇厚恩。即起主寺事。首傾衣鉢。市木鳩工。重為興造。七年寺成。八年戊子。九月二十八日。禪師登蔣山寶公塔。辭寶公。謂其[遄-而+主]來金陵。四十餘年。與大士若有夙世緣契。庇賴盖終身焉。過龍蟠菴。以菴事付囑其徒弟奇偉等。復還龍翔。距其逝期。恰先一日也。禪師智圓而行滿。識朗而學純。言簡而要。機靜而應。作為偈頌。無禪流夸大張磔之言。有祖師平易坦實之旨。其往崇因。除積弊而新之。法席鼎盛。埒於名藍。其住蔣山。歲月最久。寺遭鬱攸。願力所成。殿堂樓閣。門廡及它屋。以間計者數千。輪奐具美。其住逕山。宿逋累萬。曾未期月。倉庫充羨。土木皆作。堂單滿千七百。說法行道。有光前聞。其住 大龍翔。復罹鬱攸。前規壯麗。費出有□。實假民力。禪師興造。費出常住。力從僦傭。而舊觀悉復。眾稱其難。它如寶公大士。如 諡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