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玄竊聞。台宗專用六識。謂之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又謂伐樹得根。尋水得源。豈不懸合我師宗旨。溯水源而掃枝蔓耶。既得其本。即蔓是本。既尋其源。即流是源。一句多句。多句一句。似無復遲早之可判也。
  師云。台宗專用六識。正類吾宗門中。騎賊馬趂賊。謂以馬為根也為源也可乎。若以馬為根源。是謂之昧却主人翁。可謂奴即不辯也。圭峯云。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八識。當與一刀。況其餘耶。若論圓極之理。當得其根。毋尋枝葉。當得其源。毋滯漫流也。得其根者。一枝皆木。得其源者。一滴皆水。若以枝葉漫流。為根本源流者。何啻據淮泗。而曰即阿耨達池。不亦太早計乎。
  問。一蒙示云。一念識心。保無失脚。用那箇心保得。若用識心。識心隔陰。即不能知宿命具通。恐一生難辦。大師慈悲警策。至此可容凡愚。未得謂得。以地獄為兒戲乎。然台宗專用六識。既是一家宗旨。止觀懸合。首楞嚴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即謂憶念亦用六識。確為無過故。圓人雖極圓頓。而至何位。斷何惑。證何理。往判諸教。諸位無不通達。學人分中正不必宿命神通。即教中明用六識。六識明知位次。若能依教修行。學人縱必不能自保。而教理可作保人。凡愚人作凡愚朴實語。惟望大師哀憐攝受。而卒教之。
  師云。台宗借用。皎如日星。自是居士錯會耳。豈不聞念空真。念生即無生。若以六識為主宰。譬如蒸沙作飯。沙非飯。本楞嚴斥能推者為心。又令微細揣摩。居士認定六識。不待別求寂常心性。正類乎認賊為子。不亦謬乎。如止觀圓頓義者。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從實相中出。止觀二義云。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觀貴在起行。不滯解門。如南嶽大師。九旬常坐。一時圓證。非解也。又如法性經云。滅非真諦。因滅會真。滅尚非真。況意識耶。所引憶佛念佛等語。念空真念與自得心開。還存得意識也無。若以解心判教。便為究竟。天台不必觀心。南嶽何勞常坐。惑終不斷。理豈入圓。縱經多劫修行。止是說心說性之人。道火何曾燒口。說食豈能充饑。勿自瞞頇。思之可見也。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二十三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二十四

    住博山法孫 弘瀚 彙編
    首座法孫 弘裕 同集
  宗教答響四
  卓發之文學問。華嚴會中。二乘如盲如聾。然亦兼攝聲聞。以包含無量乘故。此經雖云二乘種不生。乃所宣道品。大小互通。正與華嚴四聖諦品不異故。有生彼經劫。方證小果者。如大智度論言。彌陀亦以三乘度生。自應二藏五教總攝。何云不攝小乘。且既通雜華。復不能通雜華所攝無量乘耶。
  師云。居士既知華嚴攝無量乘。豈上德聲聞。如身子目連杜視絕聽。悉是如來勝方便力故。為導引一類小機。發起深信。信於一乘。如法華云。佛以無數方便。引導眾生。其實皆為一佛乘故。此經云。二乘種不生者。正為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者。鈔云。豈獨凡夫。亦度二乘聖人。二乘既生。況菩薩不生。彌陀以三乘度生。當無疑惑。既以三乘化導。亦攝無量乘。二經互通。不言可喻。涅槃云。闡提不入。非闡提不入涅槃也。問。餘門學道。名竪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橫出三界。所謂餘門正指教中觀行故。參禪稱為別傳。淨土亦云。徑路皆以超越觀行故。今云。觀即是念。念即是觀。直以台觀當之。不反鈍置念佛耶。
  師云。橫竪等論。鈔云。如蟲在竹。竪則歷節難通。橫則一時解脫。謂樂邦與苦域並峙故。曰橫也。此是一往之說。論一心者。橫竪皆遍。獨淨土不具竪。而止曰橫。彌陀經云。其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觀經云。是心作佛。心即佛故。淨土惟心。以界曰橫。論心豈不圓具耶。餘門非單指觀行。實乃具一切法門。參禪稱為別傳者。非五教之所詮。淨土亦云徑路。豈三觀之所及。今說觀即是念。念即是觀。舉一念即具觀行。以一念超越。即便往生。非觀行成就。然後乃生故。知念不妨攝觀。非觀行能鈍置念佛也。
  問。觀經疏以十六觀通三諦。今以此經。旁通觀經。則入台觀門庭。以此經分屬圓教。則入事事無礙法界。然台宗以圓教。獨歸法華。而第四法界。惟華嚴有之。未知台宗三觀。得攝法界觀否。此天台賢首差別處。若為會同。
  師云。觀經疏。以十六觀通三諦。今以此經。旁通觀經。亦不妨。以十六觀。旁通此經。何以故。彌陀經云。寶網行樹。蓮池階道。悉以金銀琉璃玻瓈合成。其佛光明無量。聲聞菩薩無數。復以西方攝。懸鼓豈不具足。一十六觀。似不必入台教門庭。台教當入我之一念。為徑中之徑。不亦宜乎。謂此經分屬圓教。天台以圓教。獨歸法華。鈔云。事事無礙。惟華嚴有之。既云圓教。豈不攝事事無礙。以事事無礙。標法界觀名。豈不攝圓彌陀分屬。如掬海之一滴。不妨同於全潮。天台賢首與此經疏鈔。別而不別。不別而別。非此之謂歟。
  問。合論判彌陀淨土。是權非實。淨名惟心淨土。是實淨土。然淨名言。菩薩成佛時。直心等眾生。來生其國。是明言攝受眾生。死此生彼之事。與彌陀無二無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