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大師淨其意識。殊不能記。辭先和尚住博山。今二十五載。數年禪者憧憧。獲居士頌古。并諸傳記。讀之灑然。始知有菩薩現居士身說法。歡喜無量。恨未得面晤教言為歉耳。五月八日。於信州橋菴。見空持居士翰教至。如旱逢甘雨。大慰未見之懷。三復竭思。不能釋手。此亦希世之緣也。來翰謂。向上一路。雖有疑情。不熊相續。又云。如所應作而提獎之。艤於此疑信相半。謂居士通身佛法。而復求應作之語。大似居海者向人覓水。人所難信。又如埋兵索戰。將謂彼不能勝。而自必勝之。又謂居士是菩薩示現。其謙退虗懷。為眾請法。應如是乎。然向上一路。難以措辭。纔開口時。白雲萬里。惟疑情一事。頗為能入。果不能相續。是生死心不切耳。其切之一字。是如所應作。此是為居士無夢說夢。好肉剜瘡。諒不以實法會去。不免就身打劫。將夢中境界。不妨一一剖析。使未知者知。已知者亦何妨助法喜也。悟解二種。開有多門。具在別柬。希居士審察之。不以煩凟為咎。若論著向上一路。只須大喝一聲。以火燼之。揚向他方世界。毋使淨白地上。受此塵滓穢壤耳。聊此復言。餘容緣晤。不宣。
  悟之一字。祖師門下。呼為毒藥。迹尚不留。況其悟耶。今不避犯諱。藉言之。使智愚有所料揀。宗教有所分疎。行者不陷於險阻岐徑。實途中助耳。
  復次論禪者。有二種悟門。一者從文字語言中。得解悟。二者從己分上參究得徹悟。夫解悟者力弱。徹悟者力強。解悟者。如聞人說物。徹悟者。如親眼見物。聞見雖一。疑與不疑。實霄壤之遠也。
  復次。從文字中解。未得徹悟者。有二種障。一者文字障。二者理障。文字障者。如人食蜜。愈食愈甜。於十二分教。深求諦理。生死分中。了無交涉。是謂之障。理障者。於實際理地。相似了了。如通身是寶。不得實用。於生死分中。亦無交涉。是謂之障。
  復次。從文字中解。未得徹悟者。有二種慢。一者我慢。二者增上慢。我慢者。謂我今已悟。眾生在迷。如我見處。人所不知。由此起慢。增上慢者。謂我已入聖位。上無佛可求。下無眾生可度。佛之一字。吾不喜聞。由此起慢。
  復次。從文字中解。未得徹悟者。有二種怯弱心。一者我見理已極。行不能逮。賢聖位中。未得親履實踐。由此起怯弱心。二者我見地已與佛同。實不得佛之果用。神通光明。於我何有。由此起怯弱心。
  復次從文字中解。未得徹悟者。有二種安隱想。一者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山河大地。不礙眼光。又云。圓同大虗。無欠無餘。大圓體中。求其生死去來。了不可得。由此起安隱想。二者見理雖明。不能親證。諸教乘中。多於淨土。惟念佛往生甚為妥當。由此起安隱想(已上俱為禪病)。
  復次。果徹悟。不為文字作解者。有二種實受用。一者得諸佛化儀。二者得諸佛果用。化儀者。謂諸佛淨穢土中。菩薩眷屬。聲聞眷屬。香雲花雲。幢幡寶葢雲。及天龍八部。與我同等。無二無別。如不爾者。是未徹悟故。是理有分劑故。二者得諸佛果用。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九十七種。及清淨法身。并神通光明說法等。與我同等。無二無別。如不爾者。是未徹悟故。是理有分劑故。
  復次。果徹悟。不為文字作解者。具足諸菩薩無作妙行。謂過去諸菩薩。未來諸菩薩。現在諸菩薩。不可說不可說劫數。所行玅行。謂時同處同身同行同。於一剎那頃。一微塵許。悉皆具足。如不爾者。是未徹悟故。是理有分劑故。
  復次果徹悟。不為文字作解者。與十二類眾生。同一體性。自身入他身。他身入自身。一身入多身。多身入一身。彼世界入此世界。此世界入彼世界。世界入自身。自身入世界。入自身不見有世界。入世界不見有自身。互攝互融。無壞無雜。復於眾生分中。同一悲仰。又於眾生分中。起同體大悲。謂善與惡。悉無自性。皆自心現量。既無心外之境。以無作用。興慈運悲。不妨於無性體中。而解脫無性眾生也。如不爾者。是未徹悟故。是理有分劑故。
  復次。果徹悟。不為文字作解者。與十二類眾生。同一幻化故。謂緣生無性。生本無生。無性緣生。眾生何有實。如幻化。吾與之居。如不爾者。是未徹悟故。是理有分劑故(已上是悟心者實受用。非解者能知也)。
  復次。從語言中作解。未得徹悟者。流出無邊狂解。有以日用事無別。惟吾自偶偕。而生狂解。有以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而生狂解。有以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而生狂解。有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生狂解。有以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而生狂解。有以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而生狂解。有以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而生狂解。有以入門便打。而生狂解。有以答問機緣。口頭快便。而生狂解。有以不必參究。直下承當。而生狂解。有以入門便罵。而生狂解。有以習學詩賦詞章工巧技業。而生狂解。有以放下又放下。開口即錯。而生狂解。嗟呼。醍醐上味。為世所珍。遇斯等人。反成毒藥。良以正法傾頺。邪魔熾盛。相續眷屬。彌滿世間。於生死分中留心者。不可不先燭破此虗妄境界也。更有三句葛藤。不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