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子有大人相。今觀五濁惡世。諸苦土中。著一明眼人不得。不肖亦謂此土眾生。亦皆有大人相也。言及至此。吾師以為何如。不肖業緣深重。比又牽之。入此鬧藍。無奈狹劣之習不忘。大菩提心未發。然目前不見吾師。而他方貧子。堆集于長者之門。無恃怙者。正如眾星中無明月耳。故十方暗冥。豈獨佛祖無光。實使覺場冷澹如此。大地凝寒。豈不凍殺法身耶。令人悲酸不已。豈直長夜之歎而已哉。此心無地可寄。但于吾師水月光中。合掌作一讚歎耳。遙觀明月山前。光明石上。對主山神眾說自證法門。使聞之者聾。見之者盲。此吾師自性法樂。定以此消磨日月。破孤內耳。

  與靜堂師

  十年剛一見復交一臂而失之。然此心月凄凄。寧不挂于階前長松之下。憶吾師每率諸弟子。逍遙食息乎其間。豈不為音詠之資。禪定之病耶。大師無縫塔想呈樣矣。行實當誰為之。成時幸以見寄。別後有作。惟願書紙百尺。頓令入我海印之光。作幻人之伴也。

  與萬安上人

  惟公為法門樞機。荷負甚重。乃乘夙願力。實非淺尟。一自清凉別後。朽夫雖妄生于人世。亦未常忘情于公。所憂非在公身。而在公身所繫耳。非虗語也。昨以大事因緣。入舍衛一見公。喜不自勝。此心釋然冰解。始知龍象遊行。固不可以蹊徑量。浣慰何言。周旋月餘。察公眉睫間煙霞之氣。栩栩然有塵垢粃糠濁世之意。語默炳炳乎三昧。此乃公宿植靈根。般若內熏之所發。所欠外緣。助顯向上第一義耳。良可悲悼。蓋吾人所賦。獨靈于萬物者。豈止口體安飽而已哉。真大有富貴。于富貴求之在我。而不假于人者存焉。即所喻如摩尼寶珠者。是以吾佛世尊。蚤見于此。故不戀安富貴尊榮爾。乃甘心寒巖。以六年苦行。博廣大之受用。所以一覩明星。即如在掌握。吾人固有而不見。故甘心馳逐。以一息之危生。愽無量之苦惱。所以纔遇愛緣。即棄如涕唾。至若較其輕重。不啻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者比也。公自視何如哉。願公自重而保持之。萬勿自輕自棄。沈酣酖湎。為親友所惜也。朽夫自顧。樗朽不材。無敢旁景人世。念與公見面之難。且感高誼。留意于朽夫者。獨厚且重。故敢以言為報耳。流光難繫。日月欺人。但願努力寸陰。自重自愛。

  與梅翁本師

  弟子某。自省罪原。不通懺悔。以自受身于父母。受恩于 君。受教于師。受知于朋友。受法于知識。受食于檀越。惟此恩悳。殞身以報。未足以醻萬一。拔毛以數其罪。不能計其少分也。即今投荒萬里。猶在蓋載之間。而四事安居。上賴 聖主。下資檀越。不致饑窘流離者。皆仗如來白毫光中。一分功悳也。名雖罪鄉。均霑造育。此人間華報。猶尚可逃。恐地獄真因。又何以免。此某日夜所腐心者也。別師以來。忽忽四年。雖坐戈戟場中。未常一念忘其本事。向于楞伽一卷。句不能讀。幸藉此地。足可究心。初至戍所。坐屍陀林。即安心觀照。隨以所得。筆而記之。不覺終軸。今夏為眾敷宣一周。其聞者亦無多舛。自信頗不妄談。即不敢以著書見志。聊足為懺悔之資。且見某于造次顛沛。亦不敢忘佛事。敬持一部。上供師前。以醻訓誨之恩。願藏之房中。以為子孫之寶。且為異日之話柄也。

  囑弟子語

  子行矣。善自寬。毋以小害大。毋以人廢言。其言曉曉。將以其信。求其信果若我信。子其勉之。無順氣。無恃志。順氣傷。恃志狂。小不忍則亂大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事當懲。細行當勤。天命可畏。聖言可尊。定志凝神。無以為易。其心戰戰兢兢。守口如缾。防意如城。惟學日積。惟悳日新。流俗已深。上求友于古人。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如鳥擇木。似虎靠山。世路最崎嶇。舉步宜囏難。是以聖人。生于憂患。死于放逸。切問近思。愽學篤志。逢人若愚。處世如寄。無恃口。無飭服恬澹寂寞。身如虗舟。心若空谷。是信我信。子其勉之。

  與曉塵上人

  足下踞天目之師子。還記落掌懸崖。撫松立雪之事乎。想孤峰絕頂。覓得古人行履處也。儻持片雲。不妨散我炎荒。作甘露清熱惱耳。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三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四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書問

  與棲霞嬾菴師

  吾師高臥煙霞。燒松葉鬻鹿泉。蓋三十餘年矣。其視塵類。如緣鉢蟲耳。況此瘴鄉逐客乎。楞伽筆記。蓋紅盔下。驢前馬後生涯。奉供山中諸大士。聊以洩此中毒氣耳。聚首想發一大笑也。

  與密藏開公

  昨日侵晨繞塔畢。即抽身贊經。及至奇哉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此中可容無數分身諸佛。是故遊戲林閒。相與謦欬彈指。必聲震大千。但此中眾生。不覺不知耳。公法緣若畢。可來共坐食頃。若未畢。當究竟真實。無以疲勞生厭倦也。法身不動。於何不樂。某和南。

  與悟心首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