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久侍。辭歸請益。老人因示之曰。身為大患之本。眾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識此生死苦因。所謂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是故佛說金剛戒。心地法門。乃斷欲之利具。出苦之舟筏也。汝今幸聞此法。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如圓覺經云。當觀此身。四大合成。我今觀此堅硬歸地。潤濕歸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諦觀四大。各有所歸。今此妄身當在何處。如是觀察。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久之純熟。當見此身忽然脫空。四大若空。諸苦頓脫。即此工夫。便是出生死之第一妙訣也。從上諸祖。未有一人不從參究中來。得了悟心性者。未有不修而能得利益者。汝當更念。此身雖苦。幸存一息。尚可求能出之方。若一失此。身枉著袈裟。則將來三途之苦。動經長劫。雖欲求出。不可得也。故云。思地獄苦。發菩提心。勉之毋怠。

  示說名道禪人

  道學人。往參老人於曹溪。特為發明金剛般若宗旨。以吾人修行。不仗般若根本智。生死難出。然此般若。非向外別求。即是吾人自心之本體。本自具足。故今修行。但求自心。更不別尋枝葉。佛祖教人。只是返求自心。故云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又云。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以我自心。元是般若光明。本來無物。但因一念之迷。故日用而不知。但知有此幻妄之假我。即不知有本來常住法身。即今要悟本來法身。即就日用現前。六根門頭起心動念執著我處。當下照破。本來無我。無我則無人。無人則了無眾生。眾生既空。則生死根絕。生死既脫。則無壽命。是則四相既除。一心無寄。豈非無住之妙行乎。若不能當下了悟。只將六祖本來無物一語。置在目前。但見一切境緣。對待生心之時。便是我執。就此執處一照。照破。則當下情忘。對待心絕。即是無我。無我則無人。人我既空。則日用身心。了無罣礙。以日用逆順境界。皆是生死路徑。若境界看破。了無罣礙。則生死根株。亦從此倒斷矣。如是。豈非善修般若無住之妙行乎。禪人有志。要出生死。必以此為第一義。此外別求。即落外道邪徑矣。

  示魏聖期

  聖期居士。頃以書來。請益云。某邇來。雖惕然於生死大事。欲隨處解脫。惟橫逆忽來。不能當下消受。雖旋能覺知。主人已被牽纏矣。觀此來意。乃真切有志於生死大事者。第未遇善知識。指點心地工夫。故無把柄耳。葢吾人。從來只認妄想為心。不知本有佛性。一向只在世情逆順境界上起好惡憎愛。種種分別知見。殊不知此等憎愛喜怒之情。全是生死根株。舉世之人。未有不在此中一生交滾者。古德教人。參禪了生死。不是離此。別有[糸-八]妙。只是在此等境界上憎愛之心看破。便是了生死。以此憎愛妄想。從來習染純熟深厚。若無方便法門。豈能敵得。所以參禪看話頭之說。正是破煩惱之利具耳。所以被他牽纏者。直為無此話頭作主宰耳。只如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曰無。即將此一無字。懷在胸中作話頭。下疑情。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閒忙動靜應酬忽遽中。只提此一語。重下疑情審問。疑來疑去。只有一个話頭現前。縱是看書。纔放下書本。回頭一看。便下疑情。此疑堅固。切不可作道理思量解會。只要一个疑念真切。久久純熟。但見心中妄念起時。如此一問。當下氷消。心中所起喜怒。只是一妄想耳。先有此話頭作主宰。及境界至時。一到即看破。當下氷消。全不用力。如此做工夫。不但敵破境界。抑有了悟之時。但切不可作[糸-八]妙道理思量。恐反誤也。

  示福敦禪人

  新安禪人。遠參匡山。求授戒法。名曰福敦。字曰篤如。篤者敦篤。純一無偽。精誠之至也。然吾沙門佛子。欲超生死。證真常。求無上涅槃之福樂。苟非精誠一念。純真無妄。力破煩惱之魔。頓拔愛憎之根。而欲頓享無為之福。難矣。千里之行。在於初步。從此戒為基本。乃趨菩提之初步。即此念念向前。心心不退。單求一念。生死情根。搜拔起處竟不可得。然不可得處便是生死無著處矣。第恐志不堅。行不力耳。若恐不力。但以阿彌陀佛四字。橫於胸中。以為利斧。久久根株自斷矣。如是著力。是名篤如。勉之。勉之。

  示福厚禪人

  新安禪人。來參匡山。求授戒法。名曰福厚。字曰積如。葢出世人。福由漸積而厚。至佛乃足。猶如積微塵以成大地。厚之至也吾佛世尊。從無量劫來。捨頭目髓腦。積功累行。乃得菩提。菩提為涅槃之安宅。福樂之極地也。苟不積。何以至此哉。然如者。乃如如佛性。吾人本有。良由積劫煩惱侵[飢-几+蜀]。故煩惱情塵日厚。而如如佛性。薄矣。今既知佛性本有。不假他求。從此日用念念知歸。但見情塵起處。以智光照之。久久純熟。則佛性厚而煩惱薄。煩惱薄而業障輕。業障輕而生死斷。是由積真如。以斷生死。求證菩提。享常樂我淨之厚福。豈非由積而至耶。故曰。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禪人勉之。

  示同塵睿禪人

  滇南同塵睿禪人。遠至大都。親歷講肆。既而盡棄所習。南參知識。遊新安之黃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