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此非以了悟無生。普度眾生為報地乎。佛說大戒。首曰孝名為戒。謂孝順父母。孝順師僧三寶。孝順至道。孝順一切眾生。故真學佛行者。將視一切眾生。為己多生父母。豈一生之親而不報乎。第恐出家不知其本也。今若子以志悟無生為根地。若果決其志。不唯報有餘。即養亦有餘也。世之所謂孝者。將以功名博牲鼎養以娛親也。功名見制於造物。牲鼎有待於所遇。無論得之而資苦。且舉世求之而未必盡得。得之而未必能享。抑有功名而不祿者。亦有父母不能待者。亦有待之而不樂者。以其聽命而不由己也。今有志於大道者。求之在我。享之亦在我。操必得之策。懷至樂之養。此難與世俗比也。居士能捨其子聽其志。自今已往。若子既潛形於山谷。居士亦謝塵緣。從子於山中。既能割愛。又能超塵。有所樂地。即草衣木食。而錦繡甘旨不易也。其父子日夜惟道是念。朝參暮叩。即斑衣戲彩無加也。水流風動。經聲佛號。非繁絃急管可厭也。明燈清香。昏曉不斷。非腥羶臭穢可比也。千丈寒巖。三閒芽屋。視高堂廣廈卑卑也。父子相度。共成無上之道。享不世之榮名。此必得之事也。其視一官之封。一言之褒。而不能必者。又如雲泥天壤矣。居士所捨者小。而所博者大。若子所逆者薄。而所順者厚矣。豈不為世之大孝乎。居士欣然奉教。請銘名。願執為弟子。老人命之曰福至。言其福自今而至也。字曰大來。謂所捨者小。所來者大矣。故書此以為若子法門劵。

  示靈源覺禪人

  禪人住廬山歸宗有年。謂自知根器下劣。不能一超直入。但發願願此生盡命誦妙法蓮華經萬部。請乞證盟。未審此行與參究工夫同異何如。願聞示誨。老人因示之曰。諸佛說法。譬如食蜜。中邊皆甜。本無取捨差別。但由學人欣厭不同。故有異耳。所以吾佛出世。特為開示眾生一大事因緣。祖師西來。直指單傳。亦祇令人了悟此一大事因緣。所言一大事者。即指眾生本有之自心。名為佛性種子耳。是知經乃佛所開示之路。禪乃欲人循路而行。持經而不悟心。與參禪而不見性者。總非真行。六祖云。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持經與參禪豈有二耶。是在學人堅持久長不拔之志。持經即參究。參究即持經。所以經中佛意。若求末世持經之人。斯豈求循行數墨者耶。古人參究。必拌三十年苦心。今經萬部。非三十年不足。禪人苟能持此一念三十年住山不異。佛祖定為摩頂安慰矣。但辨肯心。必不相賺。切不可作二法會也。

  示蘄陽宗遠庵歸宗常公

  常公有志向上事。專持法華經。聞老人至匡山。匍匐而來。相見於東林。自陳誦法華經。於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道於眾生。於此懷疑。不知如何是一乘。如何是方便假名。願垂開示。老人謂之曰。所云一乘者。乃一切眾生之本心。吾人日用現前知覺之自性也。以此心性。是一切聖凡之大本。故說為乘。乘者是運載義。故曰。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即吾人日用六根門頭。見聞不昧。了了常知。不被塵勞妄想之所遮障。光明普照。靈覺昭然。即此一心是佛境界。則運至於佛。若以此心廣行六度。攝化眾生。不見有生可度。亦不見有佛可成。如是一心。即菩薩境界。則運至菩薩。即以此心觀諸四諦。能斷愛染煩惱苦因。高超三界證寂滅樂。如此便是二乘境界。則運至二乘。若以此心精修梵行。四禪八定。則是四聖四禪境界。則運至梵天。能修十善斷上品惡。則感六欲諸天境界。則運至諸天。若迷此一心。恣殺盜婬。斷佛種性。則感三途劇報。則運至三惡道中。是故佛說三界唯心。除此一心。無片事可得。唯此一事。更無餘事。故說一乘。非此心外。別有一法可說也。若心外有法。是為外道邪見。非正法也。若了此心。則知三賢十聖。及一切眾生。皆一心之影響。道是假名。則知佛所說三乘十二分教。隨機施設。皆是假名。引導眾生。元無實法與人也。種種方便。皆為開示此心。不是更有異法為眾生說也。不唯佛是方便。即末後拈華。迦葉微笑。及達磨西來。單傳心印。亦是方便。所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言直指早是曲矣。末法學人。不達自心。專向外求。到底絕無真實受用。及有志參究向上事。不知本來無法。不了自心一味真實。更要別求[糸-八]妙。如此用心。不唯正眼不明。抑且墮落外道邪見。名雖學道。不知翻成地獄種子。豈不哀哉。老人嘗謂學人直貴真實用心。自淨煩惱習氣。業識種子。破得一分業識。便露一分佛知見。達一分佛境界。斷得十分業識。便是十分佛境界。豈有心外別將巧法。逗湊將來。可為佛境界乎。禪人更莫狐疑。但只了知自心即是一乘。若悟諸法但有假名。便是真實工夫。直須一切處不迷。如此著力做工夫。不必更作一種思量較計。都是邪見種子也。

  示古愚拙禪人

  古愚禪人。自浮梁來參金輪。請益做工夫。老人因問。汝日用如何用心。答云。作唯心觀。又問汝作觀時。還見有境否。答曰。到這裏總不見有境。老人曰。既不見有境。將什麼唯心。禪人曰。某甲只是不忘能。老人曰。汝說唯心。是以知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