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秉天台法華懺儀。依法修持。率以為常。故現住世時。則冥府帝君。圖其像以瞻禮之。以其行超生死實證唯心者。乃其人也。今也。其書現行。堂具存。孰能過而問焉者乎。茲玄津壑法師。乃其的嗣。自幼出家。於其寺薙髮之日。即問大師之名。何如人。遂發心願禮其塔。是豈往曾親近為侍者乎。大師塔已湮。堂已圮。公能力起而恢復之。大師之眉光。復放於山川草木之閒者。非無因也。今諸緣小集。公願暢明宗鏡之旨。精懺悔修證之業。將結真實法侶一十二人。效圓覺之軌。則誓為長期。歲分四時。每時撥二十一日。為懺法。遵法華懺儀。餘則日披宗鏡錄。了悟唯心。疑則為眾發明的旨。不假枝葉。但取直捷為本參。冀其實證。其以入期之眾為表率。將引本山弟子為禪雛。調其羽翼。雙舉飛騰。法性空遠。登覺天而朗慧日。在斯舉矣。其結制規約。因事施設。務簡而易行。真而無偽。以踐實地。然四事所需。力不自持。以安居不能效如來逐日行乞之軌。又不敢覬天人送供之儀。而覈名取實。發心供給。則有望於發心之檀越。今有居士譚孟恂力任先登。則一切有緣。靡不歡呼響應矣。以諸法從緣生。佛種從緣起。是則今日之緣雖近。而成佛之遠蹈。實借此為最初之方便也。諸人聞而歡喜。遂破其端。則究竟之果。是在諸同緣。同行。同事。同心。一發勇猛之力耳。若以世閒生死之心。而易出世之心。以滋罪之財。而養定慧之命。諸有智者。何慮而不為耶。苟生一念疑心。則當面錯過百千萬劫矣。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六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七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夢遊詩集自序

  集稱夢遊。何取哉曰。三界夢宅。浮生如夢。逆順苦樂。榮枯得失。乃夢中事時。其言也。乃紀夢中遊歷之境。而詩又境之親切者。總之皆夢語也。或曰。佛戒綺語。若文言已甚。況詩又綺語之尤者。且詩本乎情。禪乃出情之法也。若然者。豈不墮於情想耶。予曰不然。佛說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故佛祖亦夢中人。一大藏經。千七百則。無非[穴/(爿*臬)]語。何獨於是。僧之為詩者。始於晉之支遠。至唐則有釋子三十餘人。我 明國初。有楚石。見心。季潭。一初。諸大老。後則無聞焉。嘉隆之際。予為童子時。知有錢塘玉芝一人。而詩無傳。江南則予與雪浪創起。雪浪刻意酷嗜。遍歷三吳諸名家。切磋討論無停晷。故聲動一時。予以躭枯禪。蚤謝筆硯。一鉢雲遊。及守寂空山。盡唾舊習。胸中不留一字。自五臺之東海。二十年中。時或習氣猛發。而稿亦隨棄。年五十矣。偶因弘法罹難 詔下獄。濱九死。既而蒙 恩放嶺海。予以是為夢墮險道也。故其說始存。因見古詩之佳者。多出於征戍羈旅。以其情真而境實也。且僧之從戍者。古今不多見。在唐末則谷泉。而宋則大慧。覺範。二人。在明則唯予一人而已。谷泉卒於軍中。所傳者。唯臨終一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受罪足。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獄。言訖而化。大慧徙梅陽。則發於禪語。有宗門武庫覺範貶珠厓。則有楞嚴頂論。其詩集載亦不多。顧予道愧先德。所遭過之。而時且久。所遇亦非昔比也。丙申春二月。初至戍所。癘飢三年。白骨蔽野。予即如坐屍陀林中。懼其死而無聞也。遂成楞伽筆記。執戟大將軍轅門。居壘壁間。思效大慧冠巾說法。搆丈室於穹廬。時與諸來弟子。作夢幻佛事。乃以金皷為鐘磬。以旗幟為幡幢。以刁斗為鉢盂。以長戈為錫杖。以三軍為法侶。以行伍為清規。以納喊為潮音。以參謁為禮誦。以諸魔為眷屬。居然一大道場也。故其所說。若法語偈讚。多出世法。而詩則專為隨俗說也。雖未陞法堂。踞華座。拈槌竪拂。而處塵勞。混俗諦。頓入不二法門。固不減毗耶。特少一散花天耳。其說不純。以對機不一。乃應病之藥。固無當於佛祖向上關。其實為上下千載法門。一段奇特夢幻因緣。及蒙賜還初服。之南嶽匡廬。又若夢遊天姥也。二十餘年。侍者福善。日積月累。門人通烱。從居五乳。編次成帙。向有求者。未敢拈出。恐點清淨界中。新安仰山門人海印。請先以詩次第梓之。予知醒眼觀之。如寒空鳥跡。秋水魚蹤。若以文字語言求之。則瞖目空華。終不免為夢中說夢也。天啟元年。歲在辛酉春王正月上元日。匡山逸叟。憨山老人。釋德清。書於枯木菴中。

  征途述懷十章章四句

  矯矯冥鴻。載飛且鳴。哀哀求侶。悲此遠征。(一)火雲若流。白日如矢。遐征不歸。誰其念只。(二)濯泉洗耳。采薇充飢。我豈無心。彼何人斯。(三)紫芝英英。白石燦燦。邈矣懷人。夜以達旦。(四)誰云滴水。可以穿石。孰云忘憂。我心如織。(五)曰亦可冷。風亦可繫。憂從中來。不知所自。(六)亭亭長松。猿鶴依只。悠悠白雲。我心逝矣。(七)載飢載渴。易飡易飲。嗟彼醉夫。難以獨醒。(八)有酒有旨。寔為友朋。惟玄惟漠。尊罍久空。(九)嗟彼行人。往來相顧。扣其所以。莫知其故(十)。

  感時詩十五章章四句(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