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而生。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未生無有。則雖有而性常自空。性空則諸法本無自性矣。故曰。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能達緣起無性者。則為成佛真種矣。善哉佛子。汝之所書諸經者法也。所造旃檀如來者佛也。以汝之信力為因。托諸所化為緣。是則佛從緣起而法亦從緣起。於法性中法即佛。而佛即法也。第不審果了此法性空乎。性不空乎。若言其性空。則現見佛之相好莊嚴。畢竟光明熾盛。赩如寶山。而華嚴八十一卷靈文。三十九品之次第。五周因果之行布。四十二位之森嚴。不欠一字。法華之三周授記。懺法之諸佛洪名。不少一人。燦然滿目。煥乎全彰。謂之性空無物可乎。若言其性不空。方其緣之聚也。則紙自紙。墨自墨。金自金。而香自香。如是紙墨。皆為世諦流布。如是金香。皆為惡業莊嚴。如是佛法之名。又何從而有耶。求其本無。則性自空矣。方其今之緣聚也。即以世諦之金香而為佛。即以世諦之紙墨而為經。然紙墨之相不異當時。體不增於昔日。而佛法之名既彰。則敬慢之心懸隔。其助成之人。雖不改於故武。而善惡之機天淵矣。由是觀之。則一切諸法。本無自性。從緣會而生者明矣。斯則能達此佛此法。本無自性。則為成佛真種矣。而汝所作種種諸勝緣。不審達無性而作耶。不達無性而作耶。由作而後得無性耶。若達無性而作。則佛法在己而不在物。若不達無性而作。則佛法在物而不在己。若由作而後達無性者。則己與物皆無性矣。達己無性。則無能作之人。達法無性。則無所作之法。人法雙空。是非齊泯。則己與物皆無跡矣。又從何而分別耶。如是則功德不可思議。菩提亦不可思議。佛子。如是而知。則為真知。如是而作。則為妙行。否則以思惟心而作難思之佛事。譬如手把螢火而燒須彌。祇益自勞。又何從而究竟耶。善哉佛子。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應如是作。應如是持。可謂善超諸有矣。

  示法錦禪人

  法錦自言性多瞋習。老人因以方便調伏。而示之以忍辱法門。更為開導之曰。永嘉大師有言。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是知忍之一行。為成佛之第一妙行也。故我師釋迦老子。生生世世。為提婆達多之所謗害。至於今生出世種種破法。無所不至。甚而殺害其命者非一。及法華會上為其授記作佛。且曰。我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勝妙功德。皆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之所成就。豈非以忍之一行。為成佛之要行耶。又云。昔我於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由是觀之。一切眾生生死苦具。皆以有我而成無上菩提。福慧莊嚴。皆以無我而至。以我與物敵故是非生。是非生則愛憎立。愛憎立則喜怒滋。自性濁而心地昏。心地昏則諸惡長。諸惡長則眾苦集。眾苦集而生死長矣。是皆從我之所致。甚矣我之為害。譬如嚴城堅兵豈易破哉。老氏有言曰。柔勝剛。弱勝強。此蓋忍行之初地也。眾生恃其我見堅牢難破。所以一言之逆不能受。一事之違不能安。一饑一寒之不能耐。一念之欲不能淨。斯皆不知忍之之方。徒增我見之執耳。所以佛教諸弟子修和合行。又曰。苦法忍苦法智。又曰。無生法忍。八地乃得。是知從生法忍忍至無生。則妙行圓佛果成矣。忍之一行豈淺淺哉。故曰。凡有所作皆當忍之。是則舉心動念處以忍試之。舉足動步處以忍先之。折旋動容處以忍持之。喜怒哀樂處以忍驗之。如斯則心有不敢妄動。身有不敢妄作。事有不敢妄為。情有不敢妄發。故老氏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即忍之異名。由不敢為天下先。故忍為成佛第一行。如此則忍大而我小。故忍能衣被於我亦能衣被於物。自利利他之德無出此者。故曰。柔和忍辱衣。謂是故也。禪人求法語。故余題之曰。忍辱為衣。禪人勉而行之。其無以為口頭話。且又無以此博飯具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示性湻禪人

  若論此事。如青天白日。十字街頭。長安路上。往往來來。誰不覩面相呈。何曾瞞昧絲毫。又如杲日麗天。山河大地。草木昆蟲。鱗甲羽毛。飛潛動植。誰不通同受用。至若生盲。雖從來不見。亦未嘗不蒙利益也。何獨於汝分上有所欠缺隱昧。又勞汝費草鞋錢登山涉水。遠遠迢迢尋師覓友。偏向深山窮谷中求之。而後得耶。汝但自己不解。向脚跟下一步勦絕命根。被他無量劫來。種種戲論習氣所弄。恰似白日被鬼迷之相。兩眼睜睜。開口向人胡言亂語。竟不知從何處發來。亦不知誰之所使。終日竟夜。淹淹纏纏。隨波逐浪。波波劫劫。更不知所作何事。亦不知自己本來是甚麼人。及至忽然夢省。亦自大生慚愧。甚至扼腕頓足切齒椎心。恨不能[囗@力]地跳向佛祖頂[寧*頁]上行。及乎遇境逢緣。眨眼之閒。不覺墮入黑山鬼窟去也。此乃天下有志學道之人通病。豈獨禪人為然。然其病根。直在不了自心。但為習氣所弄耳。老人生平有志此一大事。恨般若緣淺。習氣偏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