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幾。命執侍左右。以便咨叩。俄遷主藏室。師取三乘十二分教。益溫繹之。宗通說貫。袞袞如懸江河。聲光煒燁。頓超諸老上。
  元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舉師。出世昌國之隆教。海濱之民。暨清淨四眾。手持香華。百里驩迎。如見諸佛。師為升座說法。不翅大將樹建旗鼓。申令發號。聞者。靡不畏服。
  乙酉。轉隣剎普慈。其激揚誘掖。如隆教時。
  戊戌江淛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穆爾。兼領院事。延師。主杭之淨慈。兵燹之餘。囏窘危厲。人所不能堪。師運量有方。軌範峻整。綽有承平之遺風。較之普慈。君子恒謂過之。
  丞相猶謂。未盡尊師之道。辛丑之秋。復請住持徑山。補寂照故處。師亦不辭而往。風動四方。考德者愈眾。
  亡賴男子瞿範日饕盤飱。主庖者。厭之。瞿銜而去。赴部使者訴。院之僚屬受賕。誣師為通衷私。使者。攝師問狀。師了無懼色。癸卯省憲二府。白其冤。強師復還徑山。緇素駿奔。如戴父母。至有樂極而悲泣者。
  皇明龍興。洪武癸丑 詔有道。浮屠十餘人。集 京師大天界寺。而師實居其首。以病不及召對。
  乙卯賜還穹窿山。山即海雲所在也。
  戊午八月。忽示微疾。至九月四日。索筆書偈而逝。九日行茶毗法。火燄化成五色。有氣襲人。如沈水香。齒牙數珠不壞。遺骨紺澤。類青流離色。室利羅。交綴於上。是日。其徒大均士龍等。藏於所居之山陰。寶盈分爪髮。歸徑山。卜於無等才公塔右。瘞焉。世壽六十八年。為僧五十一夏。度弟子若干人。嗣其法者。若干人。
  師長身山立。昂然如孤松在壑。威令嚴肅。其下無敢方命。故所至百廢具興。然處事達變。接引後進。又如春風時雨之及物。使人不自知。元帝師以為賢。為錫今號云。
  師在天界時。濂頗獲聞其緒論。於其歿也。上首弟子普慶。住持道衍藉是之故。自狀其行。來請銘。夫圓明妙性。實具三千。四聖六凡。悉從中現。諸佛不得已而說經。雷動蟄驚。風行草偃者。為明此性也。諸祖不得已。而忘經。絕其枝末。直探本根者。亦明此性也。性在是。則道在是矣。柰何道喪性乖。非惟學徒為然。至於師表當世者。壹從事於末學曲蓻之間。以資清玩。其去佛祖之道。蓋亦遠矣。有如師者。可不表之。以為東南龜鏡哉。
  師出世時。穹窿山石夜走。及涖普慈。神降於人。述師清嚴之狀。天之生師。殆不偶然。四會語有錄。其機緣。已備載之。茲不敢勦入也。銘曰。
  華梵諸祖  所了惟心  函乾蓋坤  開陽闔陰  萬彙芸芸  靡不苞括  肯捐全軀  而局一髮  奕葉相仍  軌轍弗殊  融通小大  無礙無拘  猗歟禪師  神觀孤聳  文采漸彰  雲流山涌  一旦易慮  面壁自治  攝念入定  如斬棼絲  秋葉之零  飄墮庭[一/(尸@巳)]  仰視青天  一碧萬里  我性之覺  證諸碩師  機鋒交觸  劍戟差差  出世海濱  人天拱手  發祥含徵  白石夜走  全提正印  法鼓頻撾  以眼聞者  斷除空華  由其見凝  轉識為智  珠璣落紙  亦第一義  方嶽大臣  遣使候迎  陟于南屏  惟德之馨  名山列五  首曰雙徑  匪私于師  東南龜鏡  輕儇小夫  憯不自懲  皦皦白璧  何憂蒼蠅  風騰波掀  萬辭嗟惜  是非既昭  重涖舊席  昔師之去  泉流哭聲  師今之旋  卉木含榮  世緣已終  微笑而滅  設利如珠  綴于紺骨  末學競奔  曲藝宏施  胡不反觀  本實在斯  遺光所被  千載猶淺  瞻之仰之  誰敢不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