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及宋諸大儒出。密闡心宗。始明此學。而一時禪宗亦大暢。如張文定所言。馬祖汾陽雪峯巖頭諸公。俱為釋家收拾。此其同盛復一也。朱陸以後。其學漸分。至近世有姚江之學。有蕺山之學。而聖道復著。宗門亦自元末一燈僅續。至後洞有博山來顯聖澄。濟有天童悟磬山修徑山信諸老出。而世復震動。此其同盛復一也。以是知儒釋二門。非有消長。誠以各明本心。自得至道。世人望天梁在南。天樞在北。其光明相照。嵩高太華。魁然同仰。所謂道並行。而不相悖者也。歗堂和尚為悟祖長孫山翁老人大弟子。主席天童。真印三世。歗公初承山翁老人之命。使輯宋元以來諸禪宿語錄。刪繁領要。彙為大集。以補會元尊宿諸書所未備。此其事誠不易。葢正眼玅心。微笑相授。而欲傳世人。終必寄諸文字。是必後人。能以我心眼。直提出前人之玅。使更無密藏處。而後其書始可傳。此非尋常譬說所可見。有如玉中取脂。如石中取髓。如自巨海漉出四大寶珠。如品水先酌鴦漿。如從眾艸采得夜光洞鼻芝。如以玻璃盃獨盛獅乳。如得泰阿一麾晉鄭之頭畢白。又如入秦無所取耑收圖書。如馳登常山上已得寶符。復如一點龍睛躍然欲舞。如於壁上看畵水勢欲湧出。亦如數十年識得扇門半面。如於煙炭中辨是夏馥。此惟吾歗公心眼。但所指即星。但所披即寶。足使從上諸大老。本性廓呈。面目畢竟。俱若從開卷間。宛然相向其書。遂足傳萬世。山翁老人。耑以此事屬公。誠甚重也。余因為溯述儒釋兩門之盛。而歗公此書。闡提未發其能。善承先志若此。斯誠釋林之世寶也。是為序。
  甬上學者李鄴嗣杲堂氏頓首拜譔



  夫正法眼藏。從世尊付囑迦葉。以至達磨東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謂之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雖云不立文字。然直指之道。非言莫顯。故燦大師信心銘。及六祖壇經。玅演心宗。波瀾益闊。厥後五宗。並列機愈峻。而唱愈高。星飛電捲。疾雷醒聵之言。彙成燈錄會元尊宿諸書。後學因之。打失布袋者。不可勝紀。誠起死回生之良劑。奚得竟以文字目之哉。第道與時運。隆替不恒。赫赫祖燈。幾至九鼎一絲。而鈍根膚識之徒。無從扣入。甚至泥文字為正句。猶執醫方。以為玅藥。不唯活人無驗。將見貽害不淺矣。賴近古老凍膿。代興濟世。以楔出楔。以言破言。補偏救弊之語。又不一而足。自會元尊宿語錄輯行之後。然繼輯者。不能盡載其全書。即崛起諸老。僅存其名。而無其錄者。十有八九。如黃龍死心靈源瞎堂諸前輩。皆聲光烜赫。震動一時。今求其全錄。咸無有焉。葢輯書者。僅採掇其英華。而單本集卷。失之荒煙蔓草。遂以湮沒。加之陵谷變遷。兵燹相因。或存或亡。又不知其幾幾矣。是以學者。不得盡見古人之全書。即不能盡得古人之機用也。先師弘覺老人。深為憫之。欲自宋迄今。上下四五百年間。蒐其遺錄。彙成一書。其撰集之體。取衷於古尊宿錄。聚古人於一堂。使學者得以師之。若親聆謦欬。瞻其鎚拂。讀其語翫其機。而有所觸發開悟。如靈雲之見桃。香嚴之擊竹。太原聞畵角。佛果聽鷄鳴。物類尚然。何況古人雷霆之舌。劒刃之機。盡存于斯。而不令打失布袋者乎。倘于此徹見古人用處。便可與古人。並驅于千載之上矣。則此書當亟成者也。集未半。適應天書之召。未卒其業。因舉殘編。而授晳曰。汝當成此。嗟乎。荏苒歲月。今已廿餘年矣。晨夕寅愓。惟恐負先師之命。丙辰春。始得搦管從事。蒐羅尋覓。凡三易寒暑。僅得八十八人書。成九十三卷。名之曰宗門寶積錄。成先志也。亦俾後之瞎驢滅却正法眼者知所自爾。
  旹
  康熙歲次己未元旦西蜀枳里比丘山曉本皙題於天童大鑑堂

  宗門寶積錄凡例

  編輯是書。由弘覺先師。見宋末元明諸祖語錄。多散失無傳。使古德法檀。不獲昭昭惠世。引為後學之過。故命皙廣求諸錄。彙成一書。顏曰宗門寶積。俾得此書者。如獲眾寶。且知慧命攸歸。淵源有自。第愧蒐羅不備。掛漏頗多。惟冀當來同志。補集大成焉爾。  採集規式。悉依古尊宿錄例。唯收上堂示眾小參機緣拈頌法語等類。其餘雜著。浩繁不遑具載。  歷代宗支。不列世次。不折五泒者。以五宗共出一祖。何必分門別戶。惟于卷目之下。略贅大鑑下第幾十幾世。以便披閱。知其所自云。  凡尊宿錄中已收者。茲錄俱不更收。然復收南嶽讓青原思者。以見大鑑下綿綿相傳。不出兩支之外耳。  大鑑下由南嶽至十二世楊岐會。及十四世五祖演諸錄。備載尊宿錄中。惟雪峯玄沙西余白雲諸老。咸屬單本。未經收入。故茲編從南嶽青原下。首列雪峯存禪師錄。如圓悟大慧中峯錄。久經入藏頒行。茲亦不收。  雪峯玄沙。及宋末諸祖錄。屢經選訂。行世已久。茲惟去其雜著。餘皆仍舊。若元明及昭代諸禪師錄。奚止汗牛充棟。故去繁採要。集其大槩。非敢涉私簡擇。任意去留也。  是編原為收拾諸祖語錄。非與傳燈續燈諸書。專意稽攷。譜牒世系者比。故有語錄行世者收之。其無錄者。不敢具載空名。  書中諸禪師。或有碩儒名宿所撰塔銘附後者。卷首不更載其姓氏出處。竟錄上堂等語。  近代諸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