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跋心遠同知。五峯參政。題高前山詩卷。墨跡

  昔無畏琳公。玄理外。吟筆尤高古。一時士大夫。皆與為方外交。蘇文忠。嘗擘窠大書云。琳老詩禪。或曰禪詩。叢林至今。以為美譚。
  今心遠同知。於前山翁。其所書。既已暗合孫吳。五峰之激賞。雪菴之品評。咸不在熈豐諸老下。豈今人中。果無古人耶。

  跋大慧墨跡

  濟北之道。至大慧。如朗日麗天。何幽不燭。如疾雷破山。何蟄不醒。呫呫動其喙。騰妬謗之燄者。非盲與聾。則不為也。一時文章鉅公。棄所學。執弟子禮。如李漢老韓子蒼馮濟川張無垢輩。駢肩累跡。殆不可悉說。其光明俊偉。絕出古今矣。
  此偈由無相居士。發以偈句。事跡推之。則內都知董德之。其人也。以法語道號校之。則內殿直鄧子左。其人也。師被命育王。十三閱月。復被命徑山。豈當時參問。有兩子張。法語所示。是董非鄧。其摳衣既多。其說法亦廣。禪錄難備攷乎。讀之者。宜詳焉。

  跋癡絕讚迦文項羽。二墨跡

  法性寬。波瀾闊。在玉山癡翁。則固有之。黃面老人。三百六十餘會。說一大藏。之乎者也。至拈華。普示大眾。迦葉波只一破顏微笑。便云。吾有實相無相。微妙法門。用付於汝。
  項王麾百勝之師。所向無不如意。至垓下之會。乃泣下數行。取彼一騎一都尉。引天之亡我。非戰之罪。為辭。由是而言。若儒若釋。至切害處。豈言議。足以盡其所蘊耶。

  題方山和真淨二偈

  東山因讀真淨禪錄。嘗合掌讚歎云。末世中。有恁地尊宿。大慧老祖。目其。為弄大旗鼓手段。尤以不一識為恨。由是言之。真淨說法。非他人可比。今方山翁所書二偈。特其太山一毫芒耳。既書其語。復次其韻。豈亦東山大慧遺意耶。不然。何跂慕之篤如此。

  跋鐵牛與淨人。化檀越為僧書

  人人皆淨名龐蘊。不薙髮可也。人人皆老盧丹霞。不市牒可也。大法浸衰。不逞之曹。竄名僧籍。身雖出家。心不入道。視鐵牛此語。當縮頸入地。

  跋大慧癡絕天目偃谿晦巖斷橋象潭叔凱諸老墨跡

  新州樵者。倩童子書壁。光明至今。如日月麗天。吾宗諸老。非在筆墨畦徑間。昭昭矣。大慧起濟北於將仆。香水海為口。蘇迷盧為舌。亦莫稱揚萬一。癡絕見曹源。天目見松源。其法中伯仲也。偃溪晦巖斷橋。同時鼎立。今皆有兒孫。據雄席。象潭嘗典惠嚴破院。欲聚泥團聽法。而泥團亦無。叔凱苦吟。師浪僊而不及者。九皋集今在焉。

  跋石田寄孟無菴。辭世頌

  少保孟無菴。由定海統制。受命滅金。手提步卒七千。拔淮蔡之根柢。雪汴梁之冤讎。由是遂為南北兩朝名將。豐功偉績。布在青史。非可誣也。至於屣棄功名。唾委利祿。徧參江淛老禪。究明父母未生。一段奇特大事。尤非他人所能及。
  冷泉石田法兄。隻履臨行時。獨於少保孟公。懸懸不能自已。此乃靈山付囑遺意。豈流俗淺見。可得管窺蠡測者哉。

  題莊子畫像

  漆園之文。視老列。最為奇峭。其所譚道妙。未始離乎老列也。
  宣明養素真人。慕其為人。寶其肖像。與胡椒八百斛。金釵十二行。大有徑庭矣。

  題鹽官犀牛扇圖

  鹽官國師。道契主上。名落天下。黃蘗分座說法其間。李唐宣宗丁內難。時嘗掌記室。道大德備。不在言矣。其索犀牛扇話。尤膾炙人口。今觀此圖。雖是頭角分明。若乃認以為實。正如失劒刻舟。

  跋名公帖

  紫谿真逸。楷法外。兼臻草聖之妙。此書。恐非得意者。
  蓬居事母。以孝聞當時。
  濟顛靈跡甚異。泉大道之流也。
  朴翁學詩蓬居。而青於藍。由鄮峰悟旨之後。開口動舌。無非歌詠本地風光。松源三句註脚。脫出語言窠臼。滅翁謂其深得彭郎家訓。豈必然耶。

  書子昂千瀨唱酬詩後

  子昂此二詩。韻高而氣清。才長而工熟。非韋蘇州柳河東。則不能為也。昔相遇於錢塘廨舍。舉以為示。嘗詰之云。清淨安得有障。子昂云。厭垢穢。愛清淨。去彼取此。是非障與。予曰。將謂是箇翰林官人。元來却是箇冠巾和尚。胡盧一笑而罷。子昂復云。老母出某之夕。夢一異僧入室。故平生酷嗜佛書。禪門諸祖語。雖不全解。一見皆略知其意。千瀨慣與子昂言詩。不知曾言及此否。

  題裁縫頌軸後

  一鍼鋒上。拓開百千微妙法門。能大能小。能短能長。能高能下。能玄能黃。龍蟠鳳逸。衲僧讚歎有分。鷹揚虎視。稱師匠者。拱手歸降。雞足山中。黃梅夜半。又何足云。

  題堯民鼓腹圖

  洞庭之蛇既斷。桑林之狶亦禽。由猰貐至十日。諸害皆熄。怡怡愉愉。咸躋仁壽。於斯其見之矣。

  書海翁書記。諸友贈行。頌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