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為霖道霈禪師還山錄
 (侍者)興燈.心亮.法雲.性朗 錄
刻支那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序

  壽山禪師見住薩州玉龍山。千指圍繞清規肅整。儼如古叢林。頃因有故於大府路經京師出所齎之支那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付鍥人版行於京師。而為霖禪師先年所賜於卑僧。獨語序與偈阻乎國制。但得其聲而未得其實者。皆載在於錄中。予尊壽山禪師於嚴程倉卒之間不忘法門。且喜拜鼓山之賜。於還山錄中偵其歸錫之途程。而得得出山訪旅館於攝津賀。還山錄刊成而謝。由是得鼓山之賜話間漸察其道貌彷彿似識。問其舊字則四十年前之親友而相見相失故吾於髮白面皺也。相與道舊相歡如昔年。禪師見囑發揮還山錄印行因由。冠於卷首。予於是戲之曰。今日支那日本稱禪師開語錄者如稻麻竹葦。抑物以寡貴以多賤耶。今世諸師之語錄有益於人間者不過用覆醬瓿而已。師刻此錄未審有說也否。禪師正色應予曰。鼓山大師言不羨乎行。行無不充乎言。所以內之則震旦國。外之則日本琉球。未曾有間然乎。大師之言行則初祖所謂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者。今日非鼓山大師而誰歟。然則其一言半句霧海之南鍼也。夜途之北斗也。公混時輩而議之。則豈非失一隻眼哉。予於是俄起合掌而曰。前言戲耳。師稱鼓山大師而無欠無餘。今揭師之言於卷首為序而足矣。
  時
  元祿癸酉十月二日宗門一瘞獨菴[((嘹-口)-小)-日+又]玄光謹題

還山錄序

  宗門別傳之道貴在得人以傳。不傳何以繼往而開來。然傳之之要自古為難。先德云。千人萬人中覔一箇半箇堪為種草豈易易哉。以今日觀之。此一大事尤賴師家擇法精嚴智願廣大。驗其當機的是出世福慧男子。皮肉骨髓與從上諸聖一脉貫通。可以赤身擔荷方始授以心印。俾其提佛祖綱宗開人天眼目。遞互相傳庶無疑誤。其於法運凋零之秋。豈特小補。亦識法者懼耳。吾師霖公和尚親承先老祖永公記莂。秉空王令游五濁海。布慈雲而灑甘露。三十年所矣。蹟其接物利生之心。如慈母之姁嫗嬰兒。而大法傳授之際則牢把鐵關不少假借。曩見法門之弊頹波日下勢莫可挽。乃以法席委之靜公而飄然遠引。徜徉富沙山中經歷一十四載。將終身焉。迨靜公謝事。山中耆舊以洎會城薦紳慇懃敦請動數十次。至有長跪痛哭願畢命以勸駕者。師不獲已。念先師法道所寄。乃舍己從人。幡然而起矣。師之還山也。萬指奔赴歡聲如雷。門前剎竿煥然重振。凡登堂入室以及小參示眾。一言一句洞徹源委。一劄一錐深入閫奧。其為人之念逾殷。求人之意逾切。而得人之效逾難。有風穴流涕之心而仰山再來以續此一綫之脉。不知其為誰也。茲弟子法剛請師還山錄付梓流通。師欣然諾之。乃謂錫瑗曰。從上五宗諸祖雖嗣續久乏。而道在法門如日月經天古今不昧。凡屬有眼孰不共見。余忝主法壇有年。雖未遇機緣而斯言未泯。吾道在茲。後世必有觸目會心者。何必耳提面命然後為己所出耶。嗚呼。師之見逾真而心逾苦矣。昔博山無異和尚甞有言曰。宗門中事貴在心髓相符。不在門庭相紹。苟得其人。見知聞知先後一揆。絕未甞絕。若不得人。乳添水而味薄。烏三寫而成馬。存豈真存。吾意寧不得人。勿授非器。不得人者。嗣雖絕而道真。自無傷於大法。授非器者。嗣雖存而道偽。反自破其先宗。故博山當時道滿天下。竟未甞輕可一人。永老人平生縝密嚴重。至年八十始以正宗付囑於師。有一髮欲存千聖脉。此心能有幾人知之。語其所期如此。宜乎知之者希。今師年七十有四。亦珍重慎擇不聞輕有付授。余觀三師護法之心不謀而合有若符節。政古德所云。非遇上根宜慎辭哉。又云。宗門爪牙遇箇中人纔拈出。若投機則共用。不則便剗却。葢防末流之濫觴。塹法門之嚴城。衛羣靈之慧命。豈非大有造於人心法道哉。辱命一言序諸首簡。管窺蠡測敬述師之智願如此。會當有賞音者耳。是為序。
  康熈戊辰孟春歸戒弟子溫陵太航龔錫瑗拜譔

  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目次

  卷第一  序文  上堂  卷第二  示眾  卷第三  佛事  偈  贊  卷第四  序  題跋  記  旅泊幻蹟
  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目次

  

  鼓山為霖禪師還山錄卷一

    侍者 興燈 錄
  師還山。福城眾護法宰官四眾請上堂。屴崱峯頭雲一片。乘風飛去又飛來。作霖作雨渾閒事。惹得虗空笑滿腮。且道笑箇什麼。良久云。我行荒草裏。渠又入深村。卓拄杖下座。
  林浦眾護法居士請上堂。住山十四年。去山年十四。去住了無蹤。原不在別處。且道在甚麼處。良久云。今日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下座。
  汝洪監寺請上堂。師拈拄杖云。老僧十數年東漂西泊。佛國魔宮羊腸鳥道無不經歷來。惟憑這箇木上座。行與同行坐與同坐。全得他力。且道得力一句作麼生。會麼。時時扶過斷橋水。處處伴歸明月村。卓一卓下座。
  龍江眾居士請上堂。龍江眾道友。一別十餘年。今日重相見。道愛尤藹然。虔修香積供。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