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獘惡之風。苟無其人。則所謂宗門者。掃地盡矣。尚何言哉。又云。學佛法者。學出世法也。苟夾襍一念世法之心。則雖勤苦修持。談玄說妙[糸*息]在世法上著倒。與佛法沒交涉。須信得這一件是出世大事因緣。須辦得一副出世心行。始堪入門。如今日與諸大眾。焚香靜坐。講論片時。乃是世人所無者。傅大士云。世人愛黃金。我愛剎那靜。金多亂人心。心靜入正定。唯杜絕諸緣。堅凝正念。使靜慧發生。方能明理。不然。雖終日談宗說教。畢竟法不入心也。
  隱和尚曰。大珠禪師云。身口意清淨。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清淨。是名佛滅度。所謂佛者。非外有相佛。乃當人本有靈覺之性也。三業清淨則現。不清淨則隱。不清淨者。以三業具于十惡。身有三惡。謂殺盜婬。口有四惡。謂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有三惡。謂貪嗔痴。是惡若止。即名十善。以惡有逆性之用。故佛性隨之而隱。義說為滅度耳。善有順性之功。故佛性隨之而現。義說為出世耳。所以學道之士。當時時檢較三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心。是諸佛意也。
  士雲居士問曰。此心難制。晝夜不住。行坐紛馳。為之柰何。師曰。此心意識作祟。正當以佛知見治之。永嘉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繇茲心意識。是以禪門了却心。頓入無生知見力。唯知見力。為能了心而入無生也。眾生無始劫來未曾離念。若無佛知見力。則永無止息之時。此佛知見。真伐煩惱根之利斧。渡生死海之迅航。不可須臾離者也。
  師云。眾生妄想無量。其最轇轕難解者。不出身心二見。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然空實無花。病目者妄見有花。圓覺自性本無身心。迷圓覺者。妄認四大六塵為身心。所以千經萬論。廣破身心二見。二見既破。佛性自現。身見破。則幻身即是法身。心見破。則幻心即是靈明佛性。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是也。七佛世尊。各以一偈傳法。而偈偈皆破身心二見。如毗婆尸佛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無相者。實相也。以非心意識所緣之境。故云無相。此身於無相中仗因託緣而生。猶如幻出。既如幻出。則幻人之心意識。本來自無。非使之無也。心意識既無。則所造之善惡罪福。但如浮雲度空。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安有所住著之處乎。其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四大者。地水火風也。圓覺經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如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此虗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以此觀之。前佛後佛。同一舌頭。同一音吼。身本無身。唯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唯因前境而妄生。前境若無。則心亦不可得。心不可得。而所起之善惡罪福。又豈可得乎。故云無所住。以無法可住也。萬曆間達觀老人。一生說法接人。唯此一偈。且曰。老漢只持得前兩句熟。若後兩句總熟。則生死二字。不柰我何矣。甞令人離四大觀身。則此身乃龜毛兔角。離前境觀心。則此心乃陽燄空花。此言尤為痛切。不可不審知也。迦葉佛偈曰。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此偈直提出清淨之性。本無生滅。身心但是幻生。而幻化之中罪福不可得。較前後諸偈。更痛切明白也。
  師云。博地凡夫。未階聖位。孰能無過。但知非改悔。則善莫大焉。苟不知非。則永無改悔之日。而恣情造業。不至泥犁不止也。
  師云。一部楞嚴經。最初開口。便曰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意云。若知有常住真心。則不用諸妄想。而無生死輪轉。以常住真心。是人人本有底。只為不知。以不知故。反認妄為真。造生死業。永無出苦之日耳。如僧問古德。如何是頭。古德答曰。只須知有。僧曰。如何是尾。古德曰。盡却今時。蓋有頭方有尾。直得頭尾完全。更須知有向上一著。
  師云。佛祖出世。建立無量法門。別無他事。只是要人知有。如達摩祖師西來。最初見梁武帝。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達祖可謂劈腹剜心了也。無柰武帝不領。猶存人我之見。乃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只這不識二字。盡大地人不柰何。唯知有者。默契于言外可也。
  師云。臨濟一日上堂曰。有一無位真人。在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臨濟已貴買賤賣了也。若也搆得。則知赤肉團上。壁立萬仞。更討甚麼生死。時有僧出問。如何是無位真人。臨濟下禪床擒住曰。速道速道。可謂徹困婆心。恩大難酬。怎柰這僧不會。臨濟推開曰。無位真人是甚麼乾屎橛。臨濟到這裏。又現出三頭六臂了也。誰人湊泊得他。古德云。若無後語。討什麼臨濟。知言哉。
  師云。藥山一日在石上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