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觀門禮佛。
  文有八段。初又復行者下。既知是心作佛。便可從心作身及供具也。二當想自身心下三偈。是想所供周徧。三或復想自身下二偈。是想能供周徧。四知身及供具一偈。是止觀雙行。五復知諸菩薩下二偈。是自他不二。六以己心作物一偈。是善巧迴向。七深入緣起觀二句。是結歎功能。八此觀門禮佛句。乃總結前文也。
  △二止門。
  止門禮佛者。當知一切諸佛及以己身一切供具。皆從心作。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亦不得取於一心之相。何以故。以心外無法能取此心相故。若有能取所取者即是虗妄。自體非有。如是禮者即名止門。
  皆從心作即無相性。有即非有即無生性。唯是一心即無性性。亦不取於一心之相即無真性也。
  △三雙行。
  復不得以此止行故便廢息觀行。應當止觀雙行。所謂雖知佛身我身及諸供具體唯一心。而即從心出生緣起之用熾然供養。雖復熾然供養。而復即知有即非有唯是一心平等無念。是故經言。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相。此是止觀雙行也。
  初明禮佛時止觀竟。
  △二明食時止觀二。初觀門。二止門。初中二。初普供觀。二除貪觀。初又二。初轉粗作妙觀。二轉少為多觀。今初。
  凡食時亦有止觀兩門。所言觀者。初得食時。為供養佛故。即當念於此食是我心作。我今應當變此疎食之相以為上味。何以故。以知諸法本從心生。還從心轉故。作是念已。即想所持之器以為七寶之鉢。其中飲食想為天上上味。或作甘露。或為粳糧。或作石蜜。或為酥酪。種種勝膳等。作此想已。然後持此所想之食施與一切眾生。共供養三寶四生等食之。當念一切諸佛及賢聖。悉知我等作此供養。悉受我等如是供養。作此供養已然後食之。是故經言。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諸賢聖。然後可食。問曰。既施與三寶竟。何為得自食。答曰。當施一切眾生共供養三寶時。即兼共施眾生食之。我此身中八萬戶蟲即是眾生之數故。是故得自食之。令蟲安樂。不自為己。
  △二轉少為多觀。
  又復想一鉢之食。一一米粒復成一鉢上味飲食。於彼一切鉢中。一一粒米復成一鉢上味飲食。如是展轉出生滿十方世界。悉是寶鉢成滿上味飲食。作此想已。持此所想之食施與一切眾生。令供養三寶四生等。作此想已然後自食。令己身中諸蟲飽滿。
  普供觀竟。
  △二除貪觀。
  若為除貪味之時。雖得好食。當想作種種不淨之物食之。而當知此好惡之食悉是心作。虗相無實。何故得知。以向者鉢中好食我作不淨之想。看之即唯見不淨。即都不見淨故。將知本時淨食亦復如是。是心所作。此是觀門。
  △二止門。
  止門喫食者。當觀所食之味。及行食之人。能食之口。別味之舌等。一一觀之。各知從心作故。唯是心相。有即非有。體唯一心。亦不得取於一心之相。何以故。以心外無法能取此心相故。若有能取所取者。即是虗妄。自體非有。此名止門。
  配上三性止門。如文可知。二明食時止觀竟。
  △三明便利時止觀二。初正明。二釋疑。初中二。初觀門。二止門。今初。
  凡大小便利亦有止觀。所言觀者。當於穢處作是念言。此等不淨悉是心作。有即非有。我今應當變此不淨令作清淨。即想此穢處作寶池寶渠。滿中清淨香水。或滿酥酪。自想己身作七寶身。所棄便利即香乳酥蜜等。作此想已持施一切眾生。即復知此淨相唯是心作。虗相無實。是名觀門。
  此等不淨悉是心作。分別本空也。有即非有。依他無性也。變作清淨。清淨分別性觀也。淨相唯心。清淨依他性觀也。虗相無實。清淨真實性觀也。
  △二止門。
  所言止門者。知此不淨之處。及身所棄不淨之物。唯是過去惡業熏心。故現此不淨之相可見。然此心相有即非有。唯是一心。平等無念。即名止門。
  觀則轉染濁性為清淨性。止則但除染濁三性入三無性也。惡業熏心故現不淨。然此心相有即非有。除分別性入無相性也。唯是一心。除依他性入無生性也。平等無念。除真實性入無性性也。
  △二釋疑二。初正釋所疑。二例通諸法。今初。
  問曰。上來所有淨不淨法。雖是心作。皆由過去業熏所起。何得現世假想變之即從心轉。答曰。心體具足一切法性而非緣不起。是故溷中穢相由過業而得現。寶池酥酪無往緣而不發。若能加心淨想。即是寶池酥酪之業熏心。故淨相得生。厭惡之心。空觀之心。即是除滅不淨之緣。淨熏心故。穢相隨滅。此蓋過去之業定能熏心起相。現世之功亦得熏心顯妙用也。
  加心淨想。指上觀門。厭惡之心。指上止門。空觀之心。雙指二門。真實性中止觀。所謂虗相無實。平等無念也。
  △二例通諸法三。初正釋成方便。二釋見不見之由。三釋神通差別之故。今初。
  如此於大小便處。假想熏心而改變之。其餘一切淨穢境界。須如是假想熏心。以改其舊相。故得現在除去憎愛。亦能遠與五通為方便也。然初學行者未得事從心轉。但可閉目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