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名為道。道故有滅。若無明滅則老死滅。能捨諸有到於彼岸。歷一一心。一一能所。若起三塞。破之令通。若是三通。養令成就。則過見思之塞。次又觀察從空入假觀通塞。則謂諸病諸藥及授藥法。於一一法明識諦緣度。有塞即破令通。則過無知之塞。次又於中道檢視通塞。於無明法性真緣等一一法。亦用諦緣度破塞令通。則破無明之塞。通五百由旬。又初心即與三觀相應。一即是三。洞達無礙。是則初心能過五百由旬。然通本對塞。無塞則無通。通於無通是為真通。若不相應。反起苦集無明。則當審觀能破如所破。於一一法。一一能。一一所。皆了即空即假即中。具諦緣度。是名無通無塞雙照通塞。是名識字非字。知得知失。於無生門通塞如是。餘門亦爾。

  道品調適者。

  夫三十七品。一一皆是道場。念處一品皆通諸品。諸品亦通念處。又修念處能生正勤。正勤發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覺。七覺入八正。如此相生。是名善巧調適。行人前雖於橫豎法中備識通塞。而於真理或未相會。即當用道品調習而順適之。故大論云。三十七品是行道法。或問。道品是二乘法。云何是菩薩道耶。答曰。不然。淨名云。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涅槃亦云。能觀八正道則見佛性。然道諦有四種。則此道品有有漏.無漏.亦有漏亦無漏。所歷諸教。文義不同。今但明無作道品成一心三觀之義。大品云。欲以一切種修四念處。是法界攝一切法。一切趣。念處是趣不過。法華云。一切種相體性。皆是一種相體性。即是佛種相體性也。今一念心起十界陰入。不相妨礙。一色一切色。一切色一色。非一非一切。雙照一一切。九法界色亦如是。是名身念處。乃至受.心.法並如是。如是念處。義兼小大。俱破八倒。雙顯榮枯。雙非榮枯。即於中間入般涅槃。所以者何。色實非淨。凡夫橫計為淨。實非不淨。二乘橫計不淨。二俱顛倒。今觀色即空。空中無淨。云何染著。是凡夫倒破。枯念處成。又色即是假。假名無窮。云何滯空。撥言不淨。是則二乘倒破。榮念處成。是名八倒俱破。枯榮雙立。非空則非枯。非假則非榮。無邊無中是名中間。如是涅槃名祕密藏。乃至受非苦非樂。心非常非無常。法非我非無我。俱破俱立。義並如是。法性觀智名為念。一諦三諦名為處。一切即空。諸倒榮枯無不皆空。一切即假。二邊雙樹無不皆假。一切即中。無非法界。無不真實。始終具足。不須更修餘法。若不得入。當於餘品之中附其名義以為觀法。用自調適。推例可知。不復詳具。

  助道對治者。

  行人障輕根利。於道品得入三解脫門。若根鈍之人。煩惱障重。觀心纔立已復破壞。是則須論對治也。修三昧時。慳貪忽起。當用檀捨為治。破戒心起。當用尸羅為治。瞋恚勃發。當以忍為治。放逸縱蕩。當以精進為治。散亂不定。或癡暗增長。則以定慧為治。隨病輕重。若事若理。或對或轉等。歷諸教門。廣用此六度悉檀善巧助成。治功要以入理為限。又深觀助法即不思議。攝一切法。乃至無能治所治。其義可見。

  知次位者。

  夫未證謂證。自昔所誡。況去聖悠遠。無所取裁。師心自是。濫比賢聖。自誤誤他。過患無極。為是人故。於修行之次重明階位。位者即三藏通別圓。中真似之位。前破思假之中已略辨矣。今亦不復繁載。

  安忍者。

  夫明者難晦。辯者難默。若內有慧解。外匿蹤跡。密行所成。速能入位。不然則稱譽旁至。言說滋蔓。廢損自行。大興障道。以是須安而忍之。誓去自絕。卓然獨處。深修三昧。又雖無外緣而內障自起。則當四運止觀以調護。即無墮退之患。大品云。無量人發菩提心。多墮二乘地。蓋謂是也。

  無法愛者。

  行人修上九法。過內外障。當得證真。而不證者。以法愛住著。大論謂之頂墮。今人行道萬不至此。至此防護即有成功。頂墮者。謂有此法愛不進不退之地。若得過者。入三解脫門。住無生忍。亦名寂滅忍。以首楞嚴遊戲神通。唯佛與佛乃能如此。今止觀方便齊止於是○是十種法。名大乘觀。法華云。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裝校。周帀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綩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止觀大乘亦如是。實相平等一大車也。徹三諦之源。高也。収十法界。廣也。無量道品。眾寶也。遮塞令通。欄楯也。四辯宣暢。懸鈴也。慈悲普覆。幰蓋也。十力.無畏.不共等法。嚴飾也。弘誓所持。寶繩也。四攝悅物。華瓔也。諸禪三昧。重敷也。四門歸宗。諸行休息。安置也。念處正慧除去黑惑。大白也。正勤增善滅惡。壯潔也。神足自在。姝好也。五根磐固。謂筋也。五力成辦。謂力也。七覺進趣。行步也。八道安隱。平正也。安忍離愛。速能發真。疾如風也。對治助道。廣攝諸法。多僕從也。如此寶乘是最上乘。即如來乘。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名大乘觀也。夫一切諸法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