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惑。故名觀穿也。觀達者。達三諦之理。是以涅槃經云。即以利钁斵之。磐石沙鹵直過無礙。徹至金剛。磐石者。見思惑也。沙者。塵沙無知惑也。鹵者。即是無明住地惑也。徹過者。觀穿之義。至金剛者。即達中道佛性理也。問曰。三觀俱照二諦。有何等殊。答曰。前觀雖照二諦。破用不等。次第二觀亦照二諦。破用平等。既不見中道。但是異時平等也。第三觀者得見中道。雙照二諦。即是一時平等也。
  第二辨相者。即為二意。一明別相三觀。二明一心三觀。第一明別相三觀。亦為兩意。一總釋。二別釋。
  總釋者。觀因緣所生三諦之理。相別不同。三番惑障麁細階級。觀理破惑。用智不同。故名別相三觀也。因緣三諦之理相別不同者。因緣空理是真諦相。因緣假理是俗諦相。因緣不二之理是中道第一義相。初觀真諦之理。破見思惑。次觀俗諦之理。破塵沙無知惑。後觀因緣中道之理。正破無明住地惑。是則三觀照理不同。斷惑有異。故名別相。即是大品三慧品所明三智相也。
  二別釋三觀者。即為三別。一從假入空觀相。二從空入假觀相。三明中道第一義觀相。
  一正明從假入空觀相者。略為三意。一先明所觀之假。二明觀門不同。三明正辨入空觀智。一明所觀之假者。有二種假。攝一切法。一者愛假。二見假。愛假者。即是愛論。見假者。即是見論。此二種皆是戲論。破於慧眼。障見真實。愛論即是魔業。見論即是外道業。故此經云。天魔者樂生死。外道者樂諸見。所謂因此愛見。起九十八使。使三業作善不善。則輪轉六道。受生死苦。故此經云。無明有愛則我病生。又曰。何謂病本。所謂取我。若知愛見由無明生。則一切三界皆從心起。故華嚴經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造。而此諸法皆名假者。無明愛見所起之法。皆由三假之所成也。三假者。一因成假。二相續假。三相待假。此三虗設。故云假也。問曰。三藏.摩訶衍皆明三假。二經之異。云何分別。答曰。隨情明假。則是聲聞經所說。若就理明假。皆如夢幻。即是摩訶衍所說。此經呵優波離。具明此三假之相也。
  問曰。三乘從三假入空。若為分別。答曰。有人言聲聞多用因成假。緣覺多用相續假。菩薩多用相待假。
  今謂三藏所明三假相別。隨便入理。若摩訶衍所明三假。皆如幻化。三乘觀此同入空也。
  二明觀門不同者。即是析.體二種觀門也。如聲聞經所明析假入生法二空者。此如空實手之拳指也。摩訶衍體假入生法二空者。如空鏡像之拳指也。析假入空名為拙度。體假入空名為巧度。故智度論設巧拙二醫喻。如眼病是一。治有巧拙。拙則針藥。痛楚方差。巧則呪術。不痛自除。損差是同。見色不異。
  故中觀論云。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為拙度不善滅故。故說巧度為善滅也。善滅者不斷而斷。不善滅者是定斷也。問曰。二種觀門皆佛所說。巧度是佛之巧。拙度是佛拙乎。答曰。不然。法在於佛。無巧拙相但。巧拙兩機。感佛不同。故有巧拙度也。譬如鏡內無有好醜。好醜之像還出前人。問曰。若如所釋。乃是機有巧拙。非是度有巧拙也。答曰。由機感度。度能赴機。故云巧拙度也。
  三正明入空觀智者。亦兩意。一者明析假入空。二明體假入空也。
  一析假入空者。即為二意。一析見假入空。二析愛假入空。並是三藏拙度教門也。問曰。上明愛見二假。愛前見後。今明修觀。何故見前愛後也。答曰。眾生有二種使。鈍使為麤。屬魔業。見使為細。屬外道業。故愛前見後。今佛法正道。緣理斷結。於見道中有二種人。鈍人用無常苦行。入見道。先斷愛。利人用空無我行。入見理。先斷見。見盡在前。修道在後。愛結次除也。一明析假入空者。即前析見假入空。析假入空之觀。如大智論破[疊*毛]至隣虗塵。析此生滅細塵色假以入空也。觀內身心亦如是。但成論三大法師。各以情見破此細塵。細塵若盡。不免斷見。塵若不盡。還是常見。不出二見。豈得入空。今詳大智論意。不如諸師所推。論主引佛語云。色若麤若細。總而觀之。無常無我。不說有極微之色也。今謂若知麤細等色無常無我。即是因成.相續.相待。虗假不實。既不得色有。豈滯色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也。是則身邊二見皆是四緣三假。所成不實皆空。念想觀除。言語法滅。一心禪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若知四見及六十二見無常空寂。豁然開朗。成須陀洹。是為析見假入空之觀也。問曰。析假入空。只應析色心之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云何析。答曰。隨見所執。悉是四緣三假。皆生滅相。破麤生滅至細生滅。細生滅盡即入空也。
  問曰。云何分別四見生法兩空相耶。答曰。身邊二見。並皆是汙穢無記五陰。觀此五陰。即陰離陰。並不見我相。唯有陰法。如觀五指不見拳相。此從十六知見假以入生空也。毗曇有門用此入空。發真無漏。見第一義。斷三界結。使成須陀洹。成論空門觀此邊見。但是行陰。行陰悉是三假。假既不實。因此入空。破諸見結。成須陀洹。即析實法假入空正意。是為聲聞經說法空之相也。次析愛假以入空者。愛即是欲愛.色愛.無色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