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教門。無不洞達。著淨土自信錄。晚年專心念佛。西向坐化。異香芬郁。焚龕時。獲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孫忠

  宋孫忠。四明人。早慕西方。築菴念佛。後因病。請僧百人念佛。忽仰空合掌。手結雙印。怡然而化。合城聞天樂異香。漸向西沒。二子亦專心念佛。相繼坐化。

  沈銓

  宋沈銓家錢唐。同妻施氏。專修淨土。平時諸善。悉用回向。後與妻先後命終。皆感化佛來迎。天樂徹耳之瑞。

  唐世良

  宋唐世良。會稽人。持戒念佛。誦彌陀經十萬徧。一日忽曰。佛來迎我。言訖作禮。即便命終。有人在道味山。夢西有異光。旛華天樂。空中聲云。唐世良已歸淨土。

  陸俊

  宋陸俊。錢塘人。少事公門。久之棄去。以淨土為業。每對佛懺悔。垂淚交頤。臨終。請圓淨律師。開示西方。諷觀經至上品。淨曰。可以行矣。俊曰。眾聖未齊。姑待之。少頃。忽起就竹牀。面西端坐而逝。

  吳子章

  元吳子章。蘇州人。世業醫。與兄子才。同參雲屋和尚。精勤念佛。合門奉法。至正間。無疾。合掌稱佛名。安然脫化。

  蓮華太公

  明蓮華太公者。越人。一生拙樸。唯晝夜念佛不絕。命終後。棺上忽生蓮華一枝。親里驚歎。以是知其必往生云。

  華居士

  明華某。江干人。醇樸無偽。但知求生西方。中年。以家業托子。獨處一室。不涉世事。朝暮唯孜孜念佛。後將卒。自知時至。更衣整冠。別眾而逝。

  吳居士

  青陽吳六房之家人吳毛。持戒修善。念佛不輟。順治初年。值左氏兵渡江。舉家避出。獨吳毛代主守宅。被賊七鎗而死。少頃。其弟來看。又復甦曰。吾有宿業。當受猪身七次。以齋戒力。將七鎗散其冤。從此徑生西方矣。後其主。恍惚見空際有一神人。前後幢旛。尊嚴無比。呼而告曰。吾即吳毛也。緣到天界。偶過此耳。言訖不見。主為畫其像而敬禮焉。

  周益生

  周益生。崑山世族也。住後市橋。業醫。不與貧人計利。病者招之輒往。日間唯念佛不絕。一意求生西方。康熈乙巳間。年已望七。忽欲辭世。謂家人曰。取筆硯來。吾欲書偈而往。書畢。遂怡然念佛而化。

  沈承先

  崑山沈承先。住宣化坊。以木作為業。年七十餘。持齋念佛。專修淨土。手不停斧斤。而佛聲亦不絕口。康熙十年三月。預知時至。三日前。徧別親族道友。謂吾當往生西方。此後不復相見。告子媳曰。吾明日十五。將往生矣。明晨。浴畢更衣。向西端坐。取一淨凡置前。憑而念佛。焚香趺坐而逝。

  王孟隣

  王孟隣。崑山儒家子也。一生授徒。誠實無偽。生一子。號湘臣。事親甚孝。孟隣日間。惟以念佛為事。康熙四十一年。已七旬外。初冬有微疾。余於十一月初旬問之。孟隣曰。十七。世俗所謂彌陀聖誕也。予於是日行矣。余曰。屆期。某當來送先生。至十七。清晨往候。雖臥病。神色怡然。余曰。先生當發菩提心。經云。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因以四弘誓願。與之細論。孟隣首肯。余曰。某暫別。少停。再來。因密囑其子湘臣曰。尊人倘謝世緣。切莫呼喚啼哭。迨飯後復往。孟隣已念佛脫化矣。
  孟隣族中。有貞生者。余內戚也。其父彥敷。為崑庠善友。崇奉三寶。貞生美少年。能書。多習氣。不甚信奉。一日得病。見有長大黑鬼。謂是前世冤仇。貞生怖甚。遂勇猛念佛。求生西方。念佛稍懈。鬼形遂現。由是往生益切。念佛益銳。念至數日。鬼不復現。臨沒時。氣竭力盡。其聲漸低。隱隱向西去。據理斷之。雖無異香天樂。必定生於安養。

  蘇岐山

  崑山蘇岐山。名起鳳。幼年矢志宗乘。徧參知識。有所悟入。一生戒殺。蟲蟻不傷。晚年篤修淨土。四威儀中。未嘗間斷。康熈己卯。年已八十。時值嚴寒。擁被而坐。十一月二十六日午間。謂其孫甸方曰。淨土之緣熟矣。三日前。即見佛來。吾不欲顯言耳。今夜子時。吾當往矣。更餘。披衣而起。焚香燃燭。端坐向西。命家中亦各念佛。以助往生。將及三更。聲音漸低。寂然而化。

  吳敬山

  吳敬山。與蘇岐山居同里。為蓮社友。年逾七十。發願參學。善友蘇甸方。以其年老。勸其專修西方。可以一生成就。吳信之。晝夜念佛不輟。未及一載。吳之至戚。來謂甸方曰。今早敬山。見護法神現。接引往生。臨行時安然坐脫。特囑我致謝。是以來耳。

  王君榮

  太倉王君榮。自幼持戒參學。見地超卓。後修淨土。日課佛號萬聲。寒暑無間。康熈五十六年八月初二日。預知時至。請淨名菴乾行長老至。欲令開示。兼作證明日方午。乾師曰。歸期盍於後日。王曰。吾已決定今日矣。索筆作偈後。命其女備好龕。遂合掌念佛而逝。女抱以入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