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四明翠岩師出家。參天台韶國師。發明心要。後往永明。專修淨業。夜住別峰。率眾念佛。旁人時聞天樂鳴空。忠懿王歎曰。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專切者。乃建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趺坐而化。後有僧來自臨川。經年遶其塔。人問之。曰吾病入冥。見殿左供一僧像。冥王朝夕禮拜。密詢其人。曰此杭州永明壽禪師也。凡死者必經此處。此師徑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禮敬耳。

  圓淨常法師

  宋省常。錢塘人。七歲出家。湻化中。住南昭慶。慕廬山之風。乃刺血書華嚴經淨行品。回向西方。士大夫預會者。稱淨行弟子。而文正公王旦為之首。一時公卿牧伯。共百二十人。比丘千人。翰林蘇易簡作淨行品序。至謂予當布髮以承其足。剜肉以請其法。猶尚不辭。況陋文淺學而有惜哉。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坐念佛。有頃。厲然唱云。佛來也。泊然而化。

  淨觀

  宋淨觀。住嘉禾寂光菴。修淨土懺法十餘年。謂弟子曰。我過二十七日。行矣。至期二日前。見紅蓮華。次日又見黃蓮華滿室。有化童子坐華上。仙蒂結束。至第三日。入龕端坐。命眾念佛。頃之脫去。

  慈雲懺主

  宋遵式。台州臨海縣人。學行高古。名冠兩浙。專修淨土。常行般舟三昧。九十晝夜不睡眠。兩足皮裂。嘔血不已。夢觀音以手指其口。注甘露灌之。覺身心清涼。疾遂愈。著淨土決疑行願。及淨土懺法行世。將化之日。注香禮佛願生安養。至晚坐脫。人見大星隕於靈鷲峰。

  圓照本禪師

  宋宗本。常州無錫人。初參天衣懷禪師。念佛有省。後遷淨慈。奉詔入東京。召對稱旨。平居密修淨業。雷峰法師神遊淨土。見一華殊麗。問之。曰待淨慈本禪師耳。又資福曦公。亦來禮足施金。問其故。曰定中見金蓮華。是待本公者。又見蓮華無數。內有萎者。曰此退墮人也。因問本公留心禪學。何以淨土標名。答曰。雖在宗門。亦兼修淨土耳。後臨終。安坐而逝。諡圓照禪師。

  久法華

  宋可久。居明州。常誦法華。願生淨土。時號久法華。天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三日後復蘇。謂人曰。吾見淨土境。與經所言符合。蓮華臺上。皆標合生者名。見一金臺。標成都府廣教院勳公。一標明州孫十二郎。一標可久。一銀臺。標明州徐道姑。言訖復化。五年。徐道姑亡。異香滿室。十二年。孫十二郎亡。天樂迎空。皆如所言。
  蓮華標名。人或疑其太著。然言於坐化復蘇之後。而又皆懸記於數年之前。豈其猶不足信與。

  截流大師

  師諱行策。明末宜興蔣司農第八子。父鹿長先生。夢憨山大師。入臥內。忽報楊夫人得一公子。即師也。年十八。父沒。喪葬畢。即投武林箬菴和尚出家。後應虞山普仁院請。闡揚淨土法門。每日六時念佛。自課佛號萬聲。雖忙不缺。嘗著蓮藏一集勸緇素。以康熈十九年七月九日辭世。坐化之刻。有遠鄉童子。正當午食。忽投箸仆地。半日方甦。問之。乃云此刻有截流和尚往生。土地命我擎旛送耳。又有城南姓吳者。已亡數日。忽附其家幼童言之。亦謂親見冥王跪送。是日。冥府停刑一日。

  尼僧往生類
  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入室禮念。先著淨衣。口含沈香。文帝后甚重之。將終之日。眾聞沈香滿室。俄而光明如雲。隱隱向西而沒。

  尼淨真

  唐尼淨真。居長安積善寺。衲衣乞食。誦金剛經十萬徧一心念佛。語弟子曰。五月內十度見佛。兩度見寶蓮華上童子戲。吾已得上品生。言訖。跏趺而化。祥光滿菴。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廬山念佛。虔願往生。忽聞空中樂音。謂左右曰。吾已得中品生。見同志念佛精進者。皆有蓮華待之。汝等各自努力。言訖而逝。

  尼能奉

  宋尼能奉。錢塘人。專修淨業嘗夢佛光照身。及聞空中善言開慰。告其徒曰。吾往生時至。少頃。聞奉念佛聲甚厲。視之。則合掌面西坐逝矣。異香滿室。樂音西邁。

  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不營外務。夜見佛菩薩來。光明照耀。合掌念佛而逝。
  蓮大師曰。佛以姨母出家。歎正法由此而減。使女人出家者。皆如上五人。正法其彌昌乎。而勢有所不能。佛之懸記。非過矣。

  王臣往生類
  烏萇國王

  烏萇國王。萬幾之暇。雅好佛法。嘗謂侍臣曰。朕為國王。雖享福樂。不免無常。聞西方阿彌陀佛國。可以棲神。朕當發願。求生彼國。於是六時行道念佛。每供佛飯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廢。臨崩。容色愉悅。共見化佛來迎。祥瑞不一。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與一郡主。俱修西方。惟妻不修。後郡主早殀。死七日復生。謂其母曰。兒見西方七寶池上。吾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