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須專想阿彌陀佛。不雜餘想。又若貪瞋癡來間者。隨犯隨懺。不令隔日隔夜。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也。
  問曰。念念相續之修。豈非予所願也。柰何定力未成。念頭無主。眨得眼來。千里萬里去了。又或礙著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擺脫不去。又當何策以治之。
  答曰。嗚呼。此天下學者之通患也。汝當間斷之時。若不痛加鞭策。則專修無間之念。永無成就之期。余聞古人有三種痛鞭之策。今復為為汝獻之。一曰報恩。二曰決志。三曰求驗。第一報恩者。既修淨土。當念報恩。佛恩國恩。固未暇論。只如父母養育之恩。豈非重恩。師長作成之德。豈非重德。儞最初出家。便說要報重恩。後來行脚。又說要報重德。離鄉背井。二三十年。父母師長。艱難困苦。儞總不顧。父母老病。儞又不看。及聞其死。儞也不歸。如今或在三塗受罪受苦。望儞救他。望儞度他。儞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儞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人。經云不孝之罪。當墜地獄。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地獄業也。又且不織而衣。不耕而食。僧房臥具。受用現成。儞當勤修淨業。圖報信施之恩。祖師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減刻將來。道眼未明。滴水寸絲。也須牽犁曳耙償他始得。儞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酬償有分。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畜生業也。第二決志者。若學專修。志須決定。儞一生參禪。禪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頭未死。又要說幾句禪。又要寫幾箇字。又要做幾首詩。情挂兩頭。念分四路。祖師道。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鎻。儞卻志無決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間斷正念。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羈鎻業也。又且守護戒根。志不決定。或因身口。念念馳求。教中道寧以洋銅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飲食。寧以熱鐵纏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況因諸戒不嚴。邪心妄動。因此妄動。間斷真修。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何止熱鐵洋銅業也。又且斷除憎愛。志不決定。每於虗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屬我。便生貪愛。名利屬他。便生憎妬。古人云。貪名貪利。同趨鬼類。逐愛逐憎。同入火阬。儞卻因此愛憎。間斷淨土。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餓鬼火阬業也。第三取驗者。既學專修。當求靈驗。儞如今髮白面皺。死相現前。知道臨終。更有幾日。須在目前。便要見佛。只如廬山遠法師。一生之中。三度見佛。又如懷感法師。稱念佛名。便得見佛。又如少康法師。唱佛一聲。眾便見一佛從口飛出。唱佛十聲。則有十佛從口飛出。此等靈驗。萬萬千千。儞若心無間斷。見佛不難。間斷心生。決不見佛。既不見佛。與佛無緣。既無佛緣。難生淨土。淨土不生。必墮惡道。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惡道業也。如上三策。當自痛鞭。使其念不離佛。佛不離念。感應道交。現前見佛。既見樂邦之佛。即見十方諸佛。既見十方諸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既見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現前。然後推其悲願。廣化一切眾生。此名淨土禪。亦名禪淨土也。

  答弟行遠

  吾忝學禪。不能使父母發明生死大事。成就道業。此為可愧。然竊觀二老。恐非禪學機器。猶發藥不對病。則反病於藥矣。故甲子秋之歸。嘗以繫念法門。為當機對證之良方也。爾後日遷月化。其操舍勤怠。及臨終得力與否。皆非吾所能知。今幸老母尚壽。而歲將七十。餘景幾何。此又不容不再告者。繫念之法。不拘行住坐臥。不必出聲損氣。唯務至誠。默想默念。念念相繼。心無間斷。敢許現生肉眼。便能見佛。或見光明。或承摩頂等事。又豈定在臨終時哉。此是一種徑捷法門。至簡至要。極靈極驗。倘使得生淨土。見佛聞法。不患大事之不明。生死之不了。道業之不成矣。其或不然。則虗生浪死。苦趣其能免耶。煩吾弟以前說詳告慈母。切不可以雜務關其懷抱。須旦夕曲施方便。令得專心致慮。倚靠者一著子。如照夜之炬。如過海之舟。不可須臾離也。誠能如此預備行纏。功無虗棄。則汝事親之孝莫大於是矣。
  吾母于禪門直指之道。既不能湊泊。舊嘗勸其精進念佛。當照破世間。總是一場夢事。苦也是夢。樂也是夢。富也是夢。貧也是夢。莫被夢境所惑。起心造業。誤賺平生。夢向三途苦趣中去。者場生受不可說也。當此之時。親父親母。救儞不得。的子的孫。替儞不得。舉眼看來。有誰可靠。唯有樂邦之佛。能救度汝。能攝受汝。能保護法。能成就汝。切須趁此眼明脚健。全身倚靠。求哀乞憐。夙夕懇禱。不可斯須放捨。儞若靠他不穩。未免等閒蹉過。後悔難追。當念殘生如草上露。水上漚。風中燭。石中火。變滅無常。匪朝即夕。不可不上緊也。此事非獨吾母可行。凡諸見者聞者。皆當遞相勸諫。同使發心。亦是一種大方便事。倘吾弟深鑑吾心。輔行吾言。信有樂邦之往。則母子弟兄之會可期矣。鄉井之歸。奚足念哉。

  示月庭居士

    楚山禪師
  夫格外真機。難容湊泊。初參之士。必假筌蹄。所謂梵語阿彌陀佛。此云無量壽佛者覺也。覺即當人之自心。心即本來之佛性。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