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故。棗柏為化大心凡夫頓入華藏故。普賢是華藏中菩薩。以十願導歸極樂者。為三根普利故。如觀方入一隅。則十方普現故。良以大心難發。極樂易生。究竟旨歸。彼此符合。則知棗柏原非錯誤。雲棲安得以是為非邪。
  問諸經多言念佛行人。現前見佛。如遠公三覩聖相等。所謂念佛人佛住其頂。古德教人求志求驗。正在平時。今經止言臨終佛現。豈七日功成。未能現見。僅感臨終邪。抑必現前見已。然後臨終得見邪。
  諸經多言行人現前見佛。亦有當來見佛之語。楞嚴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其必定二字。深有旨趣。如種穀得穀。必無虗棄之功也。遠公三覩聖像現前見佛也。淨土諸師臨終感佛來迎。當來見佛也。由此觀之。只愁不念佛。不愁行人。不見佛也。無論平時七日。但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喚醒自性彌陀。一切佛菩薩皆影現其中矣。
  問世尊言諸修行人。用攀緣心為自性者。猶如煑沙欲成嘉饌。今念佛心是攀緣心邪。非攀緣心耶。若用攀緣心者。一切覺觀思惟。皆是生死根本。若非攀緣心者。何言念性生滅。因果殊感。若云此生滅心即不生滅心。何云煑沙。乃法華所云。若人散亂心。一稱南無佛。南能所云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又非用此生滅心邪。
  世尊斥世間人認攀緣心為自性。非斥用攀緣心入自性。豈不聞圓覺云。以幻修幻。天台專用六識。阿難云。供養如來。亦因此心。永退善根。亦因此心。以此推之。此心亦不惡。可以為入道之前茅。論乎真性。何用念為。論乎樂土。非念莫生。文殊云。念性生滅。此為選耳根圓通。淨業智人。安得隨文殊脚跟轉。文殊如修般舟三昧。又當以我念佛為良導。法華一稱。塵勞起而佛道成。南能不斷。妄想興而涅槃現。又當留待別時。向居士一一道破。

  追頂念佛法

    三峯禪師
  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此言做大學問之歇手處也。豈求生西方以念佛法門之大學問。而獨如記誦之學。使畢生喃喃。至臨終時悶絕無知處。猶欲以用心念佛工夫為把捉者乎。是決不然所貴在平時用功。先有歇手處耳。既有歇處。則安心樂意不愁生。不愁死。此中空洞無物。所以有不期然而然之預知時至。不期然而然之無痛無苦。不期然而然之悶絕相應。不期然而然之蓮花化生也。是知小彌陀經。只寬得七日苦功。功成之后。寥寥落落全是無功用行。故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若平時不曾到得一心不亂。卒至臨終痛苦悶絕時。必然驚慌顛倒。竟隨業去。若於此時著力。寧非艮其腓之不得自在者邪。茲因山中閒極。咏淨土偈二百首。并出追頂念佛之法。意在大家預先辦過歇手處。非敢嚼殘飯餖飣。淨土之語言學問也。幸同心者[拚-ㄙ+ㄊ]一個猛做到成辦。落得畢生作快活人。是所願矣。
  念佛要一心不亂者。只以一句佛名。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一斷。則過去事思量不來。未來事卜度不著。現在境心識不攬。三心斷絕謂之前後際斷。此因追極念極。一聞一見。觸境遇緣。逗斷心路。直得虗空粉碎。大地平沈。物我同消。一法不立。目前如大圓鏡中所現森羅萬象。了無一點可指擬分別。蕩然身心始雲去來。此个光景。名為一心不亂。到此便無心可亂故也。若不得到此境界。雖有暫時清淨。亦是小歇場。清淨時便有。動亂時便失。動亂且失。何況臨終極痛極苦時哉。痛苦尚當不得。何況悶絕時耶。可見平生小小靜境。是心意識邊事。至悶絕時。則意識聰明主宰都用不著也。近來一輩善講西方。善勤功課者。皆一曾做度悶絕工夫。到得死來。便自失守。致手忙脚亂者多矣。吾人不可不知此弊也。若要脫得此弊。除是大勇猛人。照佛經所云一心不亂。蓋我佛所親指極則工夫。不過執持四字佛名。一句頂一句。一聲追一聲。如猛將提刀捉賊相似努力。直前無少憩息。如此兼程。定然能射馬擒王者。此等工夫。不是窮年累月寬做得來的。亦不是做到老死方纔著緊成的。只在健時一日間一做。做斷心識。得前光境。便可放下休歇。即到悶絕時。極痛極苦。正與當初前後際斷時一樣。歸根貼體。如水歸水。似空合空。豈不自在。自知功夫不在佛名功德上著脚。只在追頂極力。四字上成功耳。吾勸同門善友。依法念一日看。若一日不成。將養一日再念。或連念二日。消停再念。或連念三日四日。以至七日。或一月中猛念一日七日者。我佛寬約程期者也。若念處不緊。以致一七不成。調養精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亂為期。苟不得此。決不能一生便到淨土。只好種蓮華妙因。以待他世成功矣。惟一心不亂。是徹頭軌則。為蓮華骨肉者。各自努力。
  凡做追頂念佛工夫。不論僧尼道俗皆可勇為。但須男女分壇。不得溷濫。入期之先隔宿。夫婦分單。小牀清臥。五更沐洗入壇。放空心識。關閉外緣。杜門絕事。作禮三拜之後。一總不須多禮。就于佛前先受戒圖。或已受者。即羯磨清淨。眾中推一有智者為首領。調理大眾。提起阿彌陀佛四字。一追一頂緊緊念去。不可高聲傷氣。不可逼氣動火。不可默努傷血。不可輕鬆養識。不可沉靜墮昏。坐半枝小香。立半枝小香。行半枝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