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念四字。此際如挽弓到將滿時。分外難開。須加意審固。前手撇。後手絕。箭方中的。又如泛海。憑指南車。不誤方所。將帆彼岸。急宜仔細收帆把舵。霎時差失。依舊被狂颶吹去。飄蕩大洋中。何所底止。宋儒謂平日工夫正於此處用得著。即是此意。雖然。適百里者宿舂糧。千里者三月聚糧。況十萬億剎之極樂國乎。不豫辦於平生。而欲襲取於俄頃。未知倉皇呼吸間。能具諸葛觀魚。安石圍碁手段。了大敵否。語云。定計於早。恐阿彌陀經。非世人急就章也。如泥惡人十念往生之語。不放放寬眼下。恐經文理固可信。亦是如來萬不得已垂手之苦言。非便以西方作此輩護身符也。且人情莫不好勝而惡劣。獨於此事。甘以下下自許。亦殊可憫。天如或問一段。呌醒頑愚。痛快無兩。故以殿飭終之後。而預飭未終者。

  助行門

  既知念佛。凡居心行事。若有一毫與佛相違。漫欲往生。猶北轅而適越也。則助行可不急講哉。助行以戒殺為首。余昔有回生錄之刻。所載戒殺放生名言實事。採輯甚詳。當即為此書之一門。可取而互證。不復另輯。今惟補其所未備。及一切應修眾行以為助緣。皆不可缺也。輯助行門。
  龍舒淨土文曰。全持齋戒。又禮佛念佛。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以此迴向。願生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謂齋者。何哉。不食肉。不飲酒。不婬欲。不食五辛。所謂戒者。何哉。殺生。偷盜。邪婬。是為身三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是為口四業。貪欲。嗔恨。邪見。是為意三業。總為十戒。能持而不犯。是為十善。若犯而不持。是為十惡。全持十戒。乃生天上。持前四戒。加以不飲酒。是為五戒。能持此五戒。常不失人身。若修淨土者。不在此限也。若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淨土。亦不失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也。若又不能持五戒。豈可以不戒殺生乎。殺生為五戒之首。亦為十戒之首。亦為比邱二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殺則為大善。殺則為大惡。故曰凡欲殺生者。但將自己看。自身不可殺。物命無兩般。所以不殺得長壽報。殺則短命報。蓋謂己欲其命長。物亦欲其命長。乃殺物命而欲己之命長。烏有是理。故殺生不可不戒也。凡殺生以資口腹。則口腹之欲何厭。放箸之後。滋味已空。而殺業俱在。若殺生以待賓客。則以平日不殺。人亦無可言者。況其罪已自當之。經云。來而獨自來。去而獨自去。輪迴獨自行。果報獨自受。觀此則豈可為人而殺生也。若殺生以祭先祖。豈無素食清差。孔子曰。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齋如也。如是何有不可哉。若然香誦經。仗佛力以為薦拔。必遂超生。故皆不在殺生也。若止能持此不殺之一戒。以修淨土。已不在下品生矣。
  又曰。齋僧。供佛。燒香。獻花。懸幡建塔。念佛禮懺。種種三寶上崇奉。以此功德。迴向願生西方亦可。或為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若為子而孝養父母。為兄而友愛昆弟。為弟而欽順其兄。闔門之內。無不盡善。宗族之間。無不和睦。鄉黨鄰里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以至事君。則赤心為國。為官則仁慈利民。為長則善以安眾。為下則勤以事上。或教導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濟急難。或惠貧窮。或修橋砌井。或施藥散食。或減己奉養。以利他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約。或教人為善。或讚善止惡。隨力所作。世間一切善事。以此迴向願生西方亦可。或為世間一切利益。不拘大小。不拘多少。若止以一錢與人。或以一盃水與人。下至如毫芒之善。亦必起念云。以此善緣迴向。願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斷。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又曰。佛言欲生淨土。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歸。謂歸依佛法僧也。
  又淨土文載葛守利人說一篇 大觀間。一官員買靴於京師市中。見一靴甚大。乃其父送葬者。問其所得之由。答云。一官員攜來修整。問何時來取。遂往候之。果見其父下馬留錢取靴。其子拜不顧。復乘馬去。其子追隨二三里許。將不及。乃呼曰。我與父生為父子。何無一言以教我。其父曰。學葛繁。問葛何人。曰。世間人。遂訪問所在。其時為鎮江太守。乃往見之。言其故。且問葛何以見重於幽冥如此。答云。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其次行二事。又其次行三事。或至十事。于今四十年。未嘗一日廢。問何以利人。葛指坐間脚踏子云。若此物置之不正。則蹙人足。予為正之。亦利人事也。又若人渴。予能飲以一盃水。亦利人事也。唯隨事而利之。上自卿相。下至乞丐。皆可以行。唯在乎久而不廢耳。其子拜而退。葛後以高壽坐化而去。觀此則利人之事。不可不勉。害人之事。豈可為哉。所謂愛人利物之謂仁者。葛得之矣。葛兼修淨業。以是迴向。後有僧神遊淨土。見葛在焉。
  又淨土文載施報說一篇 儒家言施報。佛家言布施果報。其實一也。佛言欲得穀食。當勤耕種。欲得智慧。當勤學問。欲得長壽。當勤戒殺。欲得富貴。當勤布施。布施有四。一曰財施。二曰法施。三曰無畏施。四曰心施。財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