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為消災祈福。或為修積來生。皆是了還心愿。只求富貴榮華。誇耀塵世。罕有為自己生死。發願念佛。往生淨土者。如此妄想。不合佛祖本願。縱使一生修誦。錯用工夫。臨終不得往生。凡曰作福。盡屬有為。乃世間有漏之因。非出世無為之道。修行佛子。宜善思惟。一念回光。願捨娑婆。往生淨土。譬如游子。久客他鄉。復歸故里。
  凡念佛人。塵根未淨。惡念起時。須自檢點。或有慳貪心。嗔恨心。癡愛心。嫉妬心。欺誑心。吾我心。貢高心。謟曲心。邪見心。輕慢心。能所心。及諸隨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設或起時。急須高聲。念佛斂念。歸正直下。打併淨盡。勿令相續。所有深信心。至誠心。慈悲心。謙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捨心。禪定心。精進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常守護。但能依法修持。是為淨土正行。
  初學對治昏散之心。數息最要。凡欲坐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勿令間斷。行住坐臥。常自密密行持。久久純熟。忽爾心眼開通。三昧現前。即是唯心淨土。
  天台十疑論云。一切諸佛。悉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心係念一佛。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專令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寶王論云。修持一相三昧者。當于行住坐臥。係念不忘。縱令昏寐。亦係念而寢。覺即續之。不以餘業間斷。不以貪嗔等間隔。隨犯隨懺悔。念念常清淨圓明。即是一相三昧也。
  又須發救度眾生心。發至誠心。發堅固心。發深心。加以禮拜念佛。如此則現世蒙佛加佑。身後必上品上生。救度眾生心者。願生淨土。見佛得道後。救度苦海眾生。非獨度自身也。至誠心者。直心歸向。無邪曲也。堅固心者。堅持精進。更不退轉也。深心者。用心深至直透淨土。如探海底明珠也。三世諸佛。與法界眾生。皆由心造。吾心如是。焉得不上品上生。
  人生皆如水泡。生滅不常。或一歲二歲。或一十二十。幸而至五六十。亦為難矣。況世間無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覺知。不稱意時。固為苦矣。即或稱意。亦無多時。父母妻兒。或疾病死亡。或殺傷離散。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平生罪惡。豈得全無。自少至老。積累既多。閉眼之後。不免隨業緣去。或墮地獄。受諸極苦。或為畜生。受人宰殺。或生餓鬼。饑火燒身。或入修羅。嗔恨戰闘。即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受盡福報。依舊輪迴。漂流汩沒。無有出期。惟西方淨土。最為超脫輪迴之捷徑。更得不退轉。色身難得。趂康徤時。辦此大事。當常作念云。【解】吾自無始以來。輪迴六道。不知有此法門。故不出離。今日知之。豈可不即時下手。年高者固當急急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平時豫備。工力純熟。臨命終時。徑生極樂世界。視死入地府見閻王。受譴責者。相去萬萬矣。況其工甚易行。盡大藏中。八萬四千法門。無如此之要捷者。而人或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可。尤可痛惜也。
  凡受師友之訓誨。恩地之提挈。交游之禮遇。悉皆告以淨土而為之報。以至與一切人。或一飯一茶。一言一坐。下至僕隷。有事我之勞者。皆以此告之。使脫離苦海。即一切知與不知。識與不識。皆以是化之。使共生淨土。又一切飛禽走獸蜎飛蝡動之類。遇彼宰殺受困時。皆當為念阿彌陀佛數聲。或往生呪數遍云。願汝往生極樂世界。乃至形相不可見者。亦當作是念言。如此則吾善念純熟。臨終上品上生必矣。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勸人善道。名為法施。勸修淨土。又法施之最大者。
  齋僧供佛。燒香獻花。懸旛建塔。念佛禮懺。種種三寶上崇奉。以此功德。迴向願生西方。或為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若為子盡孝。為兄友愛。為弟敬長。鄉黨鄰里。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以至。事君則盡忠。為官則盡仁。為下則勤以事上。或教導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濟急難。或惠貧窮。或修橋砌路。或施藥散食。或減己奉養。以利他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約。或教人為善。或讚善止惡。隨力所作。世間一切善事。不拘大小。不拘多少。以此迴向。願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斷。念茲在茲。必上品上生。
  佛言。欲修淨土。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解第一義。勸進行者。此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皈謂皈依佛法僧也。
  【解】人子于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往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奉告世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更須教以至誠信向。一心專念。寶積經云。世尊父王。頂禮佛足。一心合掌。而白佛言。云何修行當得佛道。佛言。一切眾生皆即是佛。汝今當念西方世界阿彌陀佛。常勤精進。當得此道。觀此則知為人子者。斷當勸進父母矣。
  【解】呂文正公。每晨興禮佛祝云。不信三寶者。幸勿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