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不可强致,水动下流,人动趋利。释下任事,众弱为一,出于不意,此强大之所以亡也。故大宜下之。
  注释
  ⑴据学津本改。
  ⑵津逮本、学津本作“众”。
  ⑶津逮本、学津本无“所”字。
  ⑷据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改。
  ⑸据怡兰本改。
  ⑹据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篡微篇改。
  ⑺津逮本、学津本作“重”。
  ⑻津逮本、学津本作“友”。
  ⑼津逮本、学津本作“求”。
  卷之五(初校)
  万物之奥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故为天下贵。
  【指归】:木之生也,末因于条,条因于枝,枝因于茎,茎因于本,本因于根,根因于天地,天地受之于无形。华实生于有气,有气生于四时,四时生于阴阳,阴阳生于天地,天地受之于无形。吾是以知:道以无有之形、无状之容,开虚无,导神通,天地和,阴阳宁。调四时,决万方,殊形异类,皆得以成。变化终始,以无为为常。无所爱恶,与物大同。羣类应之,各得所行。善人得之,以翕以张。清静柔弱,默默沌沌,仁宛和淖,润泽虚平。大小周密,纤微无形。玄达万事,以归无名。终始反复,万福自生。动得所欲,静失所患。在人之上,威德自明。攻坚胜大,莫与为双。凶人得之,以发以张,坚刚以疏,实动以先。骄溢以壮大⑴,盛满以强极。广修大以无疆,照察察以荧荧,显的的以彰彰。强大终小,不祸自生。动失所欲,静得所伤。心忧志削,乃反正常。神气烦促,趋翕去张,郁约而辞卑,拘制而体降。迫险而宾服,惨怛而忠信,改容而易节,与君子同。罪定而言善,临死而爱生,一奉天数,变性易情。安贫乐困,卑贱为常。尊天敬鬼,视人如王。上比牛马,下列犬羊。天网以发,自然不听。吁嗟痛哉!为戒甚明。
  二者殊涂,皆由道行,在前在后,或存或亡。故言行者,治身之狱也;时和先后,大命之所属也。是以,君子之立身也,如暗如聋,若朴若质。藏言于心,常处玄默。当言深思,发声若哭。和顺时适,成人之福。应对辞让,直而不饰。故言满天下而不多,振动四海而不速,连接万物而不有,辞动天下各得所欲。其经世也,气志窅冥,而形容隐匿,居如惊恐,貌似不足。偆偆漻漻,消如冰⑵释,遇时而伸,遭世而伏。与天同忧,中心恻恻,计划不行,随时反侧。谦虚止足,卑损自牧,乐下如水,久而不忒。下之又下之,至于(元)[无]⑶极,天下应之,故能有国。
  夫何故哉?人之情性,乐尊宠,恶卑耻。损之而怨,益之而喜。下之而悦,止之而鄙。古今之通道而人心之正理也。贤者既然,小人尤甚。是故,尊美言行,事无患矣。古之将民,何弃之有?桀纣之吏,可令顺信;秦楚之卒,可令顺善。故能得其心,天下可有;不得其意,妻妾不使。
  何以效其然也?夫爵尊天下,富有四海,威势无量,专权檀柄,人之所畏也。去徒步,离卒伍,鸿举龙兴,起佐天子,发道扬德,施行所有,恩流万姓,光显祖考,人之所利也。以人之所畏,求人之所利,言不美,行不敬,虽执大璧、操珍物而进之,安车驷马而载之,则是贤者之心疑惑下否,玄圣深隐,君子不来。言行修于内,则神气踰于外,无有驷马之劳、宝璧之费,海内之士,响应风起。俊雄英豪,辐至蜂止。圣人之下,朝多君子。古之所以贵此道者,夫何故哉?言顺天地而不已⑷,行合人心而不恃。名成而不显,功遂而不有。情性自然,不以为取。将以顺道,不以为己。万物归之,为天下宰。
  注释
  ⑴津逮本、学津本作“夭”。
  ⑵学津本作“水”,疑误。
  ⑶据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改。
  ⑷津逮本、学津本作“以”。
  为无为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细。难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轻诺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难。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指归】:神明之数,自然之道,无不生无,有不生有,不无不有,乃生无有。由此观之,忧不生忧,喜不生喜,不忧不喜,乃生忧喜。故居祸者得福,居福者得祸,祸福之主,在于元⑴首。为之无形,听之无声,无形声则深远。故无功之功大,而有功之功小,有德之德薄,而无德之德厚。是以圣人,不为有,不为亡⑵,不为死,不为生,游于无、有之际,处于死、生之间,变化因应,自然为常。故不视而明,不听而聪,扶安天地,饰道养神,提挈万物,帝国治民,鲜情释意,俱反始真。不为生业,不为起事,不加以仁,不施以利,教以不能,导以无识,絶民所乐,以顺民情,纵民所恶,以得民意也。出(天)[夭]⑶伤之户,入长生之路,翱翔玄冥,优游太素,昧昧茫茫,莫知其故,敦若昏晦,天下无事。味之于无味,察之于无形,故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