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之为用也,其要有二,曰开张舒展,紧弹聚敛,得此窍诀,中部之妙思过半矣。何为劲之归宿,曰足也。足为百体之根,上载全身者也,譬如万物之生于土而履于地,衰旺体态无不因乎地。苟非博厚,何能载物哉?故足为之出也。凡一放一松,无不从足底涌泉穴而起,之入也,一收一紧,无不从足底涌泉穴而伏,此下路之要诀,而工夫之根基也。知此三者,可以得其大概矣。犹有要专何者也?曰气也。盖之生于气,犹木之生于水,木必待水润而得生,必得气养而后出自理也。欲愿养气必开关窍以顺其气,不然而人身之关窍皆为后天之浊气否塞尽矣。虽欲养气可得哉,必伸筋拔力以通之,而后真气自行。行是气可以养,可以济气矣。故用之初,气尽有交互相济之用,及其久也,有浑然如一之德。后之学者潜心体会,必对予不妄评矣。若夫气之浮沉、之松紧、首之开合、手之横竖、身之正侧,当求之内功经与夫十式局内,非一朝一夕之功能明也。
  山左琅琊王南溪注解
  海右珠山宗景房参订
  
  
  内功经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内功之要第一必先知脉络,脉络不真,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前阴高骨而止。督脉起于脊尾尽处,正直上行夹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此二脉前后行气滚滚者,久而用之气来之盛也。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井者,肩井穴也,在肩头分中;池者,曲池穴也,在肘头分中,左右各有一穴,此周身向外发之穴也。用功之时,不可过于猛烈,须以从容为之,循循者,以渐而入之意也。
  千变万化,不离其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本者自然之真气也,此总言内功之奥妙,千头万绪难以尽穷,而其要旨总不离乎自然之真气也,学人正要尝未有奥妙者。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后叹其奥妙无穷也。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
  龟尾者尻骨尽头处也,用力向上翻起,则真气自然上升矣。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用功之时,存想真气元神藏于此处,而神炼矣。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形迹推求也。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穴,言真气既下,自然威光满面,诚中形外之验也。
  既明脉络,须观格式。
  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承上文言,既明脉络,以后必须知周身一定之格式也,格式不知,脉络之言亦空谈矣。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正头以壮满面之神,顺肩以活两背之势,出胸以足周身之威,此上部之格式。然正头须提项来,顺肩须四面平正,不可略有歪斜,胸虽出而有收敛之意,此式中之真窍也,不可不知之者也。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
  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步虽有上下,而足必须极力坚固稳住,不可摇动;膝之为功,外曲内直,言其势虽曲而必用意伸之;前阴向后极力缩起,自然深藏也;两肋骨缝俱要极力开张,以合出肋之势。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用功之时,气如抽丝,自鼻出入方不损伤脏气,此气之所以必用匀也,调之者出入之息也。劲必先松以用紧也,唯其松之极,故能紧之至也。故以松用紧,非以紧使松也。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宿。
  承上文言气调而匀,发明用气法,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可闻,此调气之法也。提之者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升气后真气落下也;伏者真气深藏于内,意想真气渐收渐小,坠于丹田,如龙之蛰,如虎之卧,潜伏不动也。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沉至底。
  承上文言下气之法也。谷道者,后阴也,收之者,惧气之泄也;玉楼者,耳后高骨也;提之者,自然下气无阻碍也。不拘坐立用气,皆自喉而入方能得气之真路以入肺,入心,入肝,入肾也。气虽入丹田,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沉至底之势方妙。
  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俞口气路。
  此言真气升降之经路也,升时自两肋骨缝而升,故须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背脊俞口穴而入,透前心方得气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数之第七节便是。
  既明气窍,再释劲诀。通、透、穿、贴、松、汗、合、坚,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递也;
  承上文言,劲松而紧,言练气之法也。通透言自此至彼往来无碍,“柔软”之意为之。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
  穿贴者,横竖连络之谓也,横络为贴,竖连为穿,属阳伸筋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谓也。
  曰松,劲之涣也。曰汗,劲之萃也。
  松者柔之甚,软之极,养精蓄锐之意也。汗者刚之甚,健之极,气血结收之谓也。松如绳之系,汗如冰之结,二者有交互相济之道,盖柔能济刚,刚能济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