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明能成光大之業,皆為法道忘功。首標大道汎兮,示左右略無封畛。次云功成不有,明小大難與為名。是以聖人下舉聖人不貴其身,以成光大之業。○義曰:既明有道之君得自知自勝之用,能致壽而不亡。今舉君之德行如大道之無滯,不有其功,不恃其物,不為其大,故能成其大業。汎兮之道言可左可右,不拘一方也。封,疆也。畛,田中道也。物生物成,不辭不有,非大非小,聖行圓通,不貴大其身,故成其尊大也。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注:大道汎兮,無繫而能應物,左右無所偏名。
  疏:汎兮者,無繫之貌也。言道之為物,非陰非陽,非柔非剛,汎然無繫,能應眾象,可左可右,無所偏名。故莊子曰:夫道未始有封。
  義曰:大道之體也,凝而為真,一融而為萬化,汎然不繫。諭彼虛舟,無塊然之質,不昧然而昏者,非陰也;無赫然之象,不皎然而明者,非陽也。懸天載地,乾健而龍行,非柔也;委和順物,細入毫芒,非剛也。能顯能晦,能微能章,汎汎然無所繫著也。刻彫類狀,無所不為,能應眾象也。旁通萬境,不局一方,可左可右也。一以貫之,為天下式,無所偏名也。未始有封,無涯無略,渙而散也。無所不無,寂而歸也。無所復有,生化萬殊也。《莊子□齊物篇》 曰:古之真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未始有物。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此言天地初分,人生其內,品物咸遂,性識真淳,心跡無為,故無封執。其次,以為未始有是非,是非既彰,道所以虧也。道即虧也,則有偏名矣。修身之士,當體道虛心,無所執著,以臻其妙。理國當坦然無為,以合於道,通乎大方,歸於至理也。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疏:言天地萬物皆恃賴大道通生之功,以全其生理。而大道生化,妙本無心,雖則物恃以生,而道不辭以為勞倦。又解云:物不辭謝於道爾。
  義曰:天之高也,道氣蓋之。地之厚也,道氣載之。萬物之繁也,道氣褊之。非大道運氣,孰能致其高廣、厚大、繁多之功哉?由道之所化,各得其生,生生成成,全備之理矣。道之生物也,無為而物自生。道之化物也,無為而物自化。雖因道而生化,而大道不以生化辭勞,物亦不以生化之恩歸功於大道。亦如雨露之施也,物自潤澤於下,物既不辭謝雨露之德,雨露亦不以灑潤稱功。所以聖主臨人,達賢利物,如大道生成,雨露膏潤爾。聖人忘功於上,民忘帝力於下,則合乎至化矣。
  功成而不名有。
  注:言萬物恃賴冲用而生化,而道不辭以為勞。功用備成,不名己有。
  疏:功者,生成之功也。言大道生物之功備成,而不以其物為己之有。又解:道之生物,雖則功成,其功雖成曾不名有,言忘功也。
  義曰:言於有也,則萬物之形各稟道氣,物得成就,皆道之功。非夫道氣稟之,則生成之功廢矣。而道之妙本無有無名,道之妙用無窮無已。物成而道不恃其力,物生而道不有其功。既不恃物為我功,亦不執物為我有,有無皆泯,功用都忘,不獨忘生物之功,亦乃忘萬物之有也。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注:愛養群材而不為主宰。於物無欲,可則名於小,言不可名小也。
  疏:此聲解義也。云可名於小者,不可名小爾。夫道生萬物,愛養熟成而不為主宰。於彼萬物常無欲心,豈是道之狹小耶?故云可名於小者,言不可名於小耳。
  義曰:聲解義者,如修詞之人云其可得乎,是不可得也。以是詳之,則經所云可名於小,是不可名於小也。道之生化萬億之類,和氣周徧,巨細無遺,畜之養之,成之長之,愛護之功至矣,茂養之恩普矣。不為主宰,各遂生成,無心於物,含育之恩大矣。此聖旨所解也。今釋云:有情有形,飛沉動植,纖芥之小,丘山之大,道氣覆育,力無不周,仁愛畜養而不為主,物賴於道不以為功。雖鵬餛大軀,固乘道而變化,焦螟細品,亦資道以裁成。故秋毫之小也,道氣存則溫柔潤澤,道氣去則枯瘁凋零。秋毫不棄,可謂之小;充塞天下,可謂之大;不為主宰,可謂忘功。斯則道之用也。能小能大,而非小非大,無所不小,無所不大也。
  萬物歸之而不為主,可名於大。
  注:愛養之,故萬物歸之。有萬不同而不為主,可則名為大。言不可名大,非小非大,故以難名矣。
  疏:萬物歸之者,歸道生成之功也。言萬物歸道,道不為主,而有此萬物。棄而不收,豈是道不廣大?故云可名於大爾。既云可左可右,所以非小非大。非小非大,固難與為名。注云有萬不同者,《莊子》文也。義曰:道生成於萬物,物稟生成之功,各歸功於道,而道不為主。任物自遂,非道之大,故聲解云可名於大乎,所以可名於小,是非小也,可名於大,亦非大也。非大非小,難可定名,是難與為名也。有萬不同者,《莊子□天地篇》孔子曰:夫道覆載萬物,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不刳心焉,無為之謂也。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