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皦,明也。昧,暗也。夫形質之物皆有定方,在上者則明,在下者則昧。惟妙本恍惚,不可定名,則在上亦不明,在下亦不昧,而能上能下,能明能昧。非天下之至嘖,其孰能與於此乎?
  義曰:其為明也,必皦然在上,謂積陽也。其為暗也,必昧然在下,謂積陰也。陰陽有定分,明昧有定相,是則有形有質,皆有定方也。惟夫大道處於上,不皦然而明,道非陽也;處於下不昧然而暗,道非陰也。故曰非陰非陽,而能陰能陽,不可以定相暗,不可以定分求。天得道而能清,是能上也。地得道而能寧,是能下也。陽得道而能動,是能明也。陰得道而能靜,是能昧也。故為天下之至賾。《易□繫》曰: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與於此乎?言至道功深如此,若非天下萬事之至極精妙,誰能叅與於此也?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注:繩繩者,運動不絕之意。不皦不昧,運動無窮,生物之功,名目不得。非物能物,故常生物,而未始有物。妙本湛然,故云復歸於無物矣。疏:繩繩者,運動不絕之意。妙本生化,運動無窮,生物之功,強名不得。物物而不物,生生而不生,尋責不得,妙本湛然,未曾有物,故云復歸於無物。
  義曰:道惟妙本,生化萬殊,運用生成,繩繩不絕。物物而不物,物自物也。生生而不生,生自生也。道之無迹,不恃其功。深妙湛然,不可為有,是無物也。物者象也。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注:是謂無形狀之狀,無物質之象,不可名有,不可名無。無有難名,故謂之惚恍。
  疏:狀,形狀也。象,物象也。言妙本混成,本無形質,而萬化資稟,品物流形,斯可謂有無狀之形狀,有無物之物象,不可名之為有,亦不可格之於無。無有難名,故謂恍惚。
  義曰:道以生育,動植成形,故能於無狀之中成其形狀,無物之中作其物象。謂其無也,則狀象資生;謂其有也,則杳冥難暗。非無非有,為恍惚焉。恍惚者,非有非無之謂也。《易》乾卦象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言品類之物,流布成形也。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注:無始故迎不見其首,無終故隨不見其後也。
  疏: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故迎之者不得其首,隨之者不得其後。無首則無始,無後故無終。無始無終,故非隨迎所得。
  義曰:至道獨立,無始無終,既非前後可窮,莫得隨迎之所,故曰長於上古而不為老,生於末代而不為少。先萬物而不為始,後億劫而不為終。由此而言,豈隨迎得也。況充塞天地,周遍虛無,無處無道,無往無來,不今不古,何者為始,何者為終,固非先非後矣。凡物有往則隨之,有來則迎之。道無來往,非隨迎可求矣。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注:執古無為之道,以御今有為之事,則還反淳樸矣。
  疏:此明古先帝王,常以無為道化以化人。故戒云今能執守古之所行無為之教,以御理今之有為之事,則不言而化也。
  義曰:御者,制也。古之化者無為無事,今之化者有體有名。無為故易理,有體故難化。若今之帝王執用古之大道無為以理,自速太平也。玄古之君,上德不德,是無為也。季葉之化,約名約器,是有為也。以無理有,庶可向方。以有制有,亂玆兆矣。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注:能知古始所行,是謂道化之綱紀。
  疏:前云執古之道,將引之使行。此云能知古始,明道行叉化。故重云帝王能知古始,無為而理,當抱守淳樸,爰清爰靜者,是知為理道之綱紀。
  義曰:恐帝王難於用古,不遂執行無為,故重舉斯文,再加勉勵。能知無為易化,古道易行,弘之在人,豈惟澆淳之異?理道綱紀,其在玆乎。故曰引其綱,萬目張,引其紀,萬目起。理身理國,亦猶此歟。爰清爰靜者,《太玄經》之辭也。理國執無為之道,民復樸而還淳。理身執無為之行,則神全而氣王。氣王者延年,神全者昇玄,理國修身之要也。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
  疏:前章明妙本無象,則在用而皆通。此章明玄通之人,常不盈而能弊。首標古之五句,明善為所以微妙。次云豫若七句,示德容所以難明。孰能下兩句,表進修之徐生。保此下終篇,結證成而不滯。○義曰:將明前章執古之妙,再叙古之為道之人德行周深,廣加喻說,或豫兮猶兮而畏慎,或儼兮渙兮而卷舒,或敦兮曠兮而深廣,或渾兮靜兮而清濁。隨機應變,其德如斯,人能體而用之,必無盈滿之失矣。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注:士,事也。言古之善以道為事者,於彼微言妙道,無不玄鑒通照,而德容深邃,不可識知矣。
  疏:古,昔也。士,事也。言古昔之人善以道為事者,精微要妙,玄寂通達,體道了言,泱然無滯,而其宇量冲邃,不可識知矣。
  義曰:士者,指古昔有道之人也。有道之人行道之行,凡有所立,在野在朝,皆謂之士。刻意尚行,離世異俗,此山谷之士也。語仁義忠信,恭檢推讓,此平世之士也。語大功立大名,正君臣,明上下,此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