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明道德生畜之源,罔不盡此。
  義曰:道生德畜,為化之本也。一切之法,因道而生,故云源也。亦喻泉源能流其水,無有窮竭。罔,無也。言此經所載法源化本,無所不盡而無窮也。
  疏:其要在乎理身理國。
  義曰:文子《通玄真經》曰:道德者,匡邪以為正,振亂以為理,化淫敗以為朴淳,德復生,天下安寧。此道德之理國也。道德務者,百禍不能罹,險阻不能危,刑罰不能加,謗讟不能隨。代悖而不謬,代泥而不污,人惑而不疑,人欺而不詐,人善而不悅,人懼而不怖,內存其真,外和其人,享無窮之壽,而上賓于天。此道德理身也。
  疏:理國則絕矜尚,棄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
  義曰:文子問老君曰:理國之本如何?老君曰:本在理身也。未聞身理而國亂,身亂而國理者。夫理國者靜以修身,全以養生,則下不擾。下不擾則人不怨。為理之本,在於足用;足用之本,在於勿奪;勿奪之本,在於省事;省事之本,在於節用;節用之本,在於去就;去就之本,在於無為。夫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星辰期,陰陽和,非有為也。正其道而物自然化也。此乃絕矜尚,棄華薄,無為不言之旨也。下經首章曰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是也。上經第二章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也。教者,訓教於人,可以垂訓於永久也。《論語》云:子以四教。《詩序》 云教以化之是也。《易》云:聖人以神道設教。言教者,以教於人。而世之眾教皆以有執有為為本。今老君此教以無為不言為化,故為眾教所尊,理道所貴也。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三竟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四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釋御琉序下
  疏:理身則少私寡欲務。以虛心實腹為務。
  義曰:少私寡欲,虛心實腹者,上經第十九章云:見素抱朴,少私寡欲。上經第三章云:虛其心,實其腹也。及上所引經文,並解在正經中,向下當辯。務者,總事之名也。君子有常務,《論語》云君子務本是也。
  疏:此其要旨,可得而言也。
  義曰:要謂機要,旨謂指歸。此經乃理身之指歸,理國之機要。可以言述,固得而言也。
  疏:及乎窮理盡性,閉緣息想,
  義曰:《易》云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窮者,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究盡生靈所稟之性。物理既窮,生性又盡,以至於一也。又解云:窮理者,極其玄理。盡性者,究其真性。玄理真性,考幽洞深,可以神鑒,不可以言詮也。閉緣息想者,隨境生欲,謂之緣;因心繫念,謂之想。於此門中一分為四別。一曰意隨善境而生善欲,謂之善緣。二曰意隨惡境而生惡欲,謂之惡緣。三曰心繫善念,而生善想。四曰心繫惡念而生惡想。雖同因境所起,分為善惡。夫初修道者既閉惡緣,又息惡想,以降其心,心澄氣定,想念真正,稍入道分,善緣善想,亦復忘之。窮達妙理,了盡真性,想緣俱忘,乃可得道。故云窮理盡性,閉緣息想也。
  疏:處實行權,
  義曰:處者,居也。實者,真諦、玄微,所謂妙本之道也,大乘之趣也。權者,因事制宜,隨俗立教,謂中乘之道以誘開悟,亦猶理國理身之旨。先資權教,後入大道。實教者,上經第三十五章云:執大象,天下往。又云: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又云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是也。權教者,上經第三十六章云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是也。
  疏:坐忘遺照,
  義曰:坐忘者,隳肢體,黜聰明,遺形去智,以至乎大通。謂之坐忘。至道深微,不可以言宣,止可以心照。既因照得悟,其照亦忘。故曰坐忘遺照。此皆大乘之道也。
  疏:損之又損,玄之又玄,殆不可得而言傳者也。
  義曰:為道之人遺麤達妙,損之又損,漸入玄微。玄之又玄,即階真趣。下經第四十八章云: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上經首章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也。此乃得之於玄,會契之於無為,非文字能詮,非言句能述。老君曰:道若可獻,則臣獻於君。道若可傳,則父傳於子。斯固非可言傳也。損者,毀滅之謂也。玄者,深微之謂也。
  疏:其教圓,
  義曰:行有五教,分為五別。一曰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初教也。二曰見素抱朴,虛心實腹,漸教也。三曰外其身而身存,後其身而身先,半教也。四曰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則無不理,滿教也。五曰澹然常存,用之不勤。天地有終,大道無變。圓教也。合此為教,五者俱備,萬行總包,故曰其教圓。圓者,圓通一切,道無不在之謂也。
  疏:其文約,
  義曰:約,限也,省也。不出二篇,包羅萬法。不曰約乎。
  疏:,其旨暢,
  義曰:暢,通也。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言有宗,事有君。不曰暢乎。
  疏:其言邇。
  義曰:邇,近也。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曰邇乎。
  疏:故遊其廊麻者,自以為昇堂睹奧。
  義曰:廊,步廊也。廡,堂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