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曰強梁之人。
  疏:夫心有是非,而氣無分別,故任氣則柔弱,使心則強梁。今失道益生之人,役心使氣,氣為心使,是曰強梁。故莊子云: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義曰:含德必任氣而柔弱,益生則使心而強梁。柔弱合於真常,強梁乖乎修鍊。理國亦以柔和為上,不以強大為能。棄柔任強,喪身敗國矣。無聽之以心者,《莊子□人間世篇》孔子謂顏回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此言心虛則嗜欲無入,神清則玄覽無疵。遺其色聲,忘其境智。境智忘而玄道自至,色聲一而物相盡空。心止於符,氣合於漠,此謂之心齋也。惟孔子顏回得之矣。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注:凡物壯極則衰老,故戒云矜壯恃強。是謂不合於道,當須早已。
  疏:此明強梁失道之過。壯者,剛毅也。老者,衰憊也。夫物盛則衰,
  是謂玄同。
  注:五句解如道冲章。彼則約道,此則約人。言人能體道,是謂與玄同德。
  疏:歎夫體道之人,既已不滯言教,又能和光混跡,行符於道,是謂玄同。
  義曰:以上明四行體道,於人既彰其利,理身理國,克叶其功,是謂與道同德。玄謂道也。
  故不可得而親,
  注:玄同無私,故不可得而親。
  不可得而疏。
  注:汎然和眾,不可得而疏。
  疏:言玄同之人,心無偏私,不可得親而狎之。和光順物,不可得疏而遠之。
  義曰:心既玄同,親疏混一。夫世俗之常者,偏愛則親之,偏惡則疏之。有道之士愛惡不關於心,則親疏不彰於物矣。理國之道,刑賞不濫,功過無欺,推之以公,則無偏親偏疏之事矣。
  不可得而利,
  注:無欲故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注:無争故不可得而害。
  疏:恬啖無欲,故不可得從而利之;處不競之地,故不可得犯而害之。
  義曰:迹既玄同,利害不加矣。夫有道之士不可以利誘,不可以害加。以其無欲無為,惟清惟靜,故利害無由而入矣。世人反於此,故利可誘之,勢可移之。所以害可加矣。
  不可得而貴,
  注:體道自然,故不可得而貴。
  不可得而賤。
  注:洸然無滓,故不可得而賤。
  疏:體道自然,非爵祿所得貴也。超然絕累,非凡俗所得賤也。
  義曰:情既玄同,貴賤一矣。體道之士,榮祿不能勸,威刑不能沮,如玉投泥不能污也,豈貴賤干其慮哉?
  故為天下貴。
  注:體了無滯,言忘理暢,紛銳盡解,光塵亦同。既難親疏,不可貴賤,故為天下貴。
  疏:玄同之士,悟理忘言,塞兌閉門,根塵無染。紛銳既解,光塵亦同,其行如此,故為天下之所尊貴。
  義曰:既彰四行,玄與道同。心不涉於親疏,跡不交於利害,貴之不為喜,賤之不為憂,混合大道,為天下貴。人君弘此四德,以化萬邦,與道混同,不言而理矣。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三十九竟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四十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以政治國章第五十七
  疏:前章明悟道之士能了言而無執。此章明以政之君失無為之自化。首三句標門以示義。次十句設問以明理。後五句反無事可以取天下爾。○ 義日:理國以政,其述必彰。用兵以奇,其詐非道。不若無事以聚萬方,其或多忌諱,廣機權,縱淫工,明法令,去道殊遠,而國益危。惟可以無事臨人,去欲歸靜,兵革不用,奇詐不施,政令不煩,刑法幾措。此章之大義也。
  以政治國,
  疏:此下三句並標宗也。以,用也。政,教也。言有為之君矜用政教,而欲為理,不能無為,任物自化,欲求致理,未之前聞也。
  義曰:以道理天下者,不言而民信,不令而民從,不刑而民威,不賞而民勸。夫何故哉?民化其上,皆歸於善,不在賞而勸也。民稟於和,自革其惡,不待刑而威也;民復樸素,不待令而從也;民齊貞正,不待言而信也。此無言教而理矣。以言教理,民涉有為也,非道也哉。
  以奇用兵,
  疏:奇,變詐也。不祥之器,君子惡之,況加變詐之名,而無節制之用。是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故知奇變之兵,非制勝之道也。
  義曰:以奇詐而用兵,乖於大道。何者?國以政刑為本,政在於簡易因循。兵以變詐為先,變在於應權合理。政失於道則刑賞濫,詐失於道則殺害多。濫刑賞以為功,恣殺害而求勝,而欲興邦致理,不亦難乎?與夫任物自化,有征無戰遠矣。兵猶火者,《春秋》隱公四年春,衛公子州吁弒其君完。初衛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人為賦《碩人》之詩。娶于陳,曰厲偽。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公子州吁,璧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不納於邪。驕奢淫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