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遗嘱跋
  
  湖湘学业,光于中世,明清两代,彪炳四王。姜斋逸士,书已刻于邓、曾;湘绮、葵园,学盛行于南朔。惟独九溪一老,僻处沩江,遗书不行于士林,后学寡知其名姓。予读其遗嘱,有深慨焉。先生拔起穷乡,独治朴学,由教授而举鸿博,自中书入位纂修。经礼与于校刊,律吕又其专习。于是有《周礼》、《仪礼》会要之作,有《仪礼》分节之编。生康熙全盛之朝,治俗士不为之学。故吴廷华服其精博,多采其言;吕南村敬其闳通,遣男受业。事见《皇清经解》,详于《十学薪传》(王昶《湖海文传》中有吕泰《十学薪传叙》,可见九溪学术之大凡)。故榕门表其闾为经学之乡,上拟郑康成通德之里。遗碑在道,深刻大书。予过其旁,低回叹想。盖先生于三礼之学,所造深矣(先生故宅在宁乡大株树,里人呼日“学堂湾”,为先生当年家居授徒处。桂林陈文恭抚湘时,曾过其家试生徒所读书,诸经注疏多能成诵,故立碑以表之)。而农之造《宋论》,识冠古令。壬甫之志湘军,文追班、范。益吾阁学注史尤多。先生集典制大文百四十一卷,著《读古原始》十余万言,而其《考古源流》一书,尤为毕生精力所萃,京师已有录副,而遗稿至今不传。外有《考古原始》、《宋理学考》,亦不行世。今惟《考古略补》犹行人间。文之精者不存,存者或非其至,九泉之憾,何日能无。往曾毅勇崇奖二通,阎镇珩通考六典,人称深识,挺为英儒。而先生手校欧史,殿本载其姓名;留意艺文,南皮列于史目。而李元度著先生事略,罗汝怀为《绿漪文钞》,记其行事,都伤简略。年时渐远,后进难闻,则先生治史之勤又将湮没矣。诗文予所见者,有《锄经文略》、《诗草》数卷;其未见者,有《寄生草》、《风烛吟》、《天禄赋草》诸篇。其《海内嘤鸣》一集,皆名贤唱和之作,惜其稿佚,风流寂然。其余若《麓山学约》,刻石于讲堂,《九溪家训》,镂版于宗牒,县书省志,纪载綦详。而遗嘱所载,又有《诗汇》五十卷、《诗文余话》五卷、《行己便记》四卷、《随手杂记》四卷,都止存目,未见原书。宁乡近世文士辈兴,隆观易最以诗名,程颂万号精语业,廖松陔著《珠泉》之集,梅英杰有《胡谱》之编,钱次郇述《砚慵说诗》,傅绍岩有《东池诗稿》,皆生清季,体近变风。先生示范于二百年前,留稿至数千百首,抗声倡导,厥绩最多,而妙句不传于人间,诗名远逊于后辈。文章光气,显晦殊时,传否亦有命焉,盖难得而具论矣。予与先生生邻里闬,总角闻其才誉,弱冠见其遗书,盖先师钱子于先生为外孙,而朱氏舅家近先生之故宅。每过讲学之堂,尚想著书之业,痛其遗编烧于劫火,后嗣失其家藏。盖朗轩、坦斋,论学承朱,而先生考礼,笃宗宋先儒。贺、魏二贤,经世垂编,而先生典制,实开其先。邹究坤舆,左精《纪要》,而先生释地,致精水道。曾、王、二郭,士礼最明,由先生开道,后进循程。盖先生始为最苦,而后学继轨收声。是以桐城姚永朴述先贤轶事,独于湖南诸老称先生为鸿生,盖微特有清一代宁乡无斯鸿硕,即湖外百年儒林寡此耆英矣。乌呼!遗书自毁,朱次琦要有大名;著述成灰,邵懿辰终为显学。述其事行,诏我乡人。
  
  邵阳学略第十
  
  魏默深先生源
  
  源字默深,晚字承贯,邵阳人。父曰邦鲁,官宝山主簿,从溆浦严如熤受奇门六壬策,多奇中。源少家于吴,道光壬午科由选拔贡生举顺天乡试,名冠南士。纳资为内阁中书,改知州。甲辰成进士,年已五十有一,以知州发江苏,权东台、兴化。己酉大水,河道总督议启闸,力争不得,躬往诉总督陆建瀛,勘验获免。署海州运同,缉枭匪二百余人,获盐十余万入官。补高邮知州,坐事免官,副都御史疏复之。所著《古微堂内篇》,曰《默觚》,论学者十四,论治者十六。外篇于经有《说文拟雅》、《庸易通义》、《书古微》、《诗古微》、《小经古经》、《大学古本》、《孝经集传》、《曾子章句》、《子思子章句》、《论语孟子类编》、《孟子小记》、《董子春秋发微》、《孔子年表孟子年表考》,于史有《皇朝经世文编》、《明代食兵二政录》、《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于子有《老子本义》、《孙子集注》,于集有孔、盂、曾、颜、周、程、朱、陆、杨慈湖、王文成、明儒高刘二子赞,及碑、铭、序、传、笺、奏各若干篇。
  
  按源著《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谓读《后汉书儒林传》,卫、杜、马、贾诸君子承刘歆之绪论,创立费、孔、毛、左古文之宗,土苴西京十四博士今文之学,谓之俗儒废书。而喟夫西汉经师承七十子微言大义,《易》则施、孟、梁丘,皆能以占变知来;《书》则大小夏侯、欧阳、兒宽,皆能以《洪范》匡主;《诗》则申公、辕固生、韩婴、王吉、韦孟、匡衡,皆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春秋》则董仲舒、隽不疑之决狱;《礼》则鲁诸生、贾谊、韦玄成之议制度;而萧望之等皆以《孝经》、《论语》保傅辅道。求之东京,未有闻焉。其文章述作,则陆贾《新语》以《诗》、《书》说高祖,贾谊《新书》为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