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封之君。《书》曰:“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
  
  第十七章
  
  梁山崩,晋君召大夫伯宗。道逢辇者,以其辇服其道。伯宗使其右下,欲鞭之。辇者曰:“君趋道岂不远矣,不如捷而行。”伯宗喜,问其居。曰:“绛人也。”伯宗曰:“子亦有闻乎?”曰:“梁山崩,壅河,顾三日不流,是以召子。”伯宗曰:“如之何?”曰:“天有山,天崩之。天有河,天壅之。伯宗将如之何?”伯宗私问之。曰:“君其率羣臣素服而哭之,既而祠焉,河斯流矣。”伯宗问其姓名,弗告。伯宗到,君问伯宗。以其言对。于是君素服率羣臣而只有之,既而祠焉,河斯流矣。君问伯宗何以知之,伯宗不言受辇者,诈以自知。孔子闻之曰:“伯宗其无后。攘人之善。”《诗》曰:“天降丧乱,灭我立王。”又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第十八章
  
  晋平公使范昭观齐国之政。景公锡之宴。晏子在前,范昭趋曰:“愿君之倅樽以为寿。”景公顾左右曰:“酌寡人樽献之客。”范昭已饮,晏子曰:“彻去樽。”范昭不说,起舞,顾太师曰:“子为我奏成周之乐,吾为子舞之。”太师对曰:“盲臣不习。”范昭起出门。景公谓晏子曰:“夫晋,天下大国也,使范昭来观齐国之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之为人也,非陋而不知礼也,是欲试吾君臣,婴故不从。”于是景公召太师而问之曰:“范昭使子奏成周之乐,何故不调?”对如晏子。于是范昭归报平公曰:”齐未可并也。吾试其君,晏子知之。吾犯其乐,太师知之。”孔子闻之曰:“善乎晏子,不出俎豆之间,折冲千里之外。”《诗》曰:“实右序有周,薄言振之,莫不震叠。”
  
  第十九章
  
  三公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阴阳不知,四时不节,星辰失度,灾变非常,则责司马。山陵崩竭,川谷不流,五谷不植,草木不茂,则责之司空。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下怨其上,则责之司徒。故三公典其职,忧其分,举其辩,明其德,此三公之任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又曰:“明阳有周,式序在位。”
  
  第二十章
  
  夫观君之治也,温良而和,宽容而爱,刑清而省,喜赏而恶罚。移风崇教,生而不杀,布惠施时空,仁不偏与。不夺民力,役不踰时,百姓得耕,家有收聚,民无冻馁,食无腐败。士不造无用,雕文不粥于肆。斧斤以时入山林。国无佚士,皆用于世。黎庶欢乐衍盈,方外远人归义,重译执贽,故得风雨不烈。《小雅》曰:“有弇凄凄,兴云祁祁。”以是知太平无飘风景雨明矣。
  
  第二十一章
  
  昨日何生?今日何成?必念归厚,必念治生。日慎一日,远如金城。《诗》曰:“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第二十二章
  
  官怠于有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易》曰:“小狐汔济,濡其尾。”《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第二十三章
  
  孔子燕居,子贡摄齐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手竭而智罢,倦于学问,不能进,请一休焉。”孔子曰:“赐也欲焉休乎?”曰:“赐欲休于事君。”孔子曰:“《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休也!”曰:“赐欲休于事父母。”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赐欲休于事兄弟。”孔子曰:“《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
  
  第二十四章
  
  鲁哀公问冉有曰:“凡人之质而已,将必学而后为君子乎?”冉有对曰:“臣闻之,虽有良玉,不刻镂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夫子路,卞之野人也。子贡,卫之贾人也。皆学问于孔子,遂为天下显士。诸侯闻之,莫不尊敬。卿大夫闻之,莫不亲爱。学之故也。昔吴楚燕代,谋为一举而欲伐秦。姚贾,监门之子也,为秦往使之,遂绝其谋,止其兵。及其反国,秦王大悦,立为上卿。夫百里奚,齐之乞者也,逐于齐西,无以进,自卖五羊皮,为一轭车。见秦缪公,立为相,遂霸西戎。太公望少为人壻,老而见去,屠牛朝歌,赁于棘津,钓于磻溪,文王举而用之,对于齐。管仲亲射桓公,遂除报雠之心,立以为相,存亡继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此四子者,皆尝卑贱穷辱矣,然其名声驰于后世,岂非学问之所致乎?由此观之,土必学问,然后成君子。《诗》曰:‘日就月将。’”于是哀公嘻然而笑曰:“寡人虽不敏,请奉先生之教矣。”
  
  第二十五章
  
  曾子有过,曾晳引杖击之。仆地,有间乃苏,起曰:“先生得无病乎?”鲁人贤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