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伐商,实用西土;至于征徐以鲁,平淮夷以江、汉。  陈氏曰:江、汉去周最远,不应亲临。江、汉之远,而始命召虎也。谓所伐之淮夷,自江汉、之浒而入。  严氏曰:《江汉》、《常武》之诗,皆以江汉喻王师。“江汉浮浮”,喻盛大而不可御;“如江如汉”,止喻盛大。

  南海

  吕氏曰:淮夷在南,故极其远而言之曰“至于南海”。 《左传》:楚子曰寡人处南海。

  于周受命

  郑氏曰:岐周。  孔氏曰:以召祖之故地在岐周,岐是周之所起,有别庙在焉。  严氏曰:周当指丰。《召诰》“至于丰”注云文王之庙在丰,《祭统》云赐爵禄必于太庙。“锡山土田”,曹氏曰:召乃康公分陕之采地,宣王又以岐周山川益封召虎。

  程

  毛氏曰:程伯休父始命为大司马。  《郡国志》:雒阳今河南府洛阳县。有上程聚,古程国伯休父之国也。关中有程地。《帝王世纪》:文王居程,故此加为上程。  《楚语》:重黎氏世叙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氏族略》:重为火正裔孙,封于程。

  淮浦 淮濆

  《说文》:浦,水滨也。  毛氏曰:濆,厓也。严氏曰:先征淮夷,而后及徐方。此兵行犹未及淮夷,而徐方已震惊。

  徐土 徐方

  孔氏曰:徐土,当谓徐州之地。朱氏曰:徐州之土,淮北之夷也。徐方、徐国亦即此。  曹氏曰:《禹贡》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其地广人众矣。若淮夷,则东夷之种散处淮浦者尔。此先伐淮夷,次征徐国,盖先其小而易者,后其大而难者。  陈氏曰:徐大而淮夷小。淮夷,即徐州之夷,而服属于徐。曰徐方者,兼徐、淮而言之;曰徐国者,特言于徐戎也。

  徐国

  《地理志》:临淮徐县,故徐国。嬴姓。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  《郡县志》:大徐城在泗州徐城县北三十里徐子国。淮水西南自虹县界流入,今徐城省为镇,入临淮县。 《檀弓》徐容居曰: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 《后汉·东夷传》:徐夷僭号,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穆王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楚大举兵而灭之。 《费誓》“徐戎”孔氏注:徐州之戎。此戎夷帝王所羁縻统驭,故错居九州之内,秦始皇逐出之。 《左传》:周有徐奄,徐戎、淮夷二国。春秋昭四年,会于申,有徐子,又有淮夷。 曹氏曰:宣王北伐玁狁,西征羌戎,南威蛮荆,独徐方未服。今徐方来朝于王庭,则四方既平矣。 傅氏曰:在淮之北者,徐戎也;在淮之南者,淮夷也。

  日辟国百里

  苏氏曰:文王之世,周公治内,召公治外,故周人之诗谓之《周南》,诸侯之诗谓之《召南》。所谓“日辟国百里”云者,言文王之化,自北而南,至于江、汉之间,服从之国日以益众。及虞芮质成,而其旁诸侯闻之,相率归周者四十余国焉。  陈氏曰:《风》之终,系之以《豳》;《雅》之终,继之以《召旻》,岂非化之衰者,必思圣人而正之欤?
 

卷五

  周颂

  《郑氏谱》曰:《周颂》者,周室成功致太平德洽之诗。其作在周公摄政、成王即位之初。颂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此之谓容。于是和乐兴焉,颂声乃作。  《礼运》曰:政也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肴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肴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又曰: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祖庙所以本仁,山川所以傧鬼神,五祀所以本事。又曰: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宗庙、山川、五祀,义之修,礼之藏也,功大如此,可不美报乎?故人君必洁其牛羊,馨其黍稷,齐明而荐之,歌之舞之,所以显神明,昭至德也。

  洛邑

  孔氏曰:《书传》曰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君子耻其言而不见从,耻其行而不见随。将大作,恐天下莫我知;将小作,恐不能扬父祖功烈德泽。然后营洛,以观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诸侯,率其群党,各攻位于庭。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然后敢作礼乐。《书》曰“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此之谓也。  《周书·王会》曰:成周之会,王城既成,大会诸侯及四夷也。天子南面立,絻无繁露,朝服八十物,搢珽。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在右,皆絻,亦无繁露,朝服七十物,搢笏。旁天子而立于堂上,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殷公、夏公立焉,皆南面,絻有繁露,朝服五十物,皆搢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