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流入鄜坊,至同州入河。  段氏曰:《书》所谓漆沮,在沣水之东,为渭之下流。吉日漆沮,乃会于东都,继田猎之后,则宜为下流之漆沮。盖远历鄜坊,北之东都为地近。  李氏曰:《禹贡》东过漆沮,即此漆沮是也。  《孔氏传》:在泾水之东,一名洛水,与自土沮漆者别也。此《职方氏》所谓雍州其浸渭洛,非河南之洛也。《水经注》:洛水,阚骃以为漆沮之水。  《史记正义》:《括地志》云洛水源出庆州洛源县,此非古公所度漆沮也。

  南山

  “幽幽南山”,刘氏曰:镐京之阳,终南之山。严氏曰:周都丰镐面对终南,故《天保》祝君,《斯干》考室,《节南山》刺师尹,皆指此山。

  沔水

  《晋语》:公子赋《河水》。注:河当作“沔”,字相似误也。严氏曰:杜诗云“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与此诗意同。

  褒

  《舆地广记》:兴元府褒城县,故褒国,汉置褒中县。  《括地志》:褒国故城在县东二百步。《国都城记》:褒国姒姓,夏同姓所封。 《水经注》:石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东南历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褒水又南迳褒县故城东,褒中县也,本褒国。又南流入于汉南郑县,故褒之附庸。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怀王衰弱,秦略取焉。 《晋语》:周幽王伐有褒。 《郑语》:褒人褒姁。 《鲁诗》:阎妻扇方处。 班倢伃赋:哀褒阎之为邮。

  百川沸腾

  《周语》: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注:西周镐京也,邠、岐之所近。三川,泾渭洛。洛即漆沮。震,动也。地震,故三川亦动。  伯阳父曰: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向

  孔氏曰:《左传》桓王与郑十二邑,向在其中。杜预云河内轵县西有地名向上,则向在东都之畿内也。轵县,唐省,入孟州济源。  《水经注》云:向,城北向冈。《左传》襄十一年,诸侯伐郑师于向。  朱氏曰:都大邑。《周礼》畿内大都方百里,小都方五十里,皆天子公卿所封也。向在东都畿内,今孟州河阳县是也。  《九域志》:同州有向城。《诗》“作都于向”谓此。

  苏公

  郑氏曰:苏,畿内国。  孔氏曰:《左传》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则苏国在温。杜预曰:今河内温县,是东都畿内也。春秋时苏称子,此云公者,盖子爵而为三公。《书》“司寇苏公”。《郑语》:己姓,昆吾之后。僖十年,温子奔卫。《传》云苏子,注:国于温,故曰温子。《世本》:苏成公作篪。  《寰宇记》:故温城在孟州温县西三十里。《地理志》:河内郡,温县故国,己姓,苏忿生所封。

  暴公

  郑氏曰:暴,畿内国。  《春秋》:文八年,公子遂会雒戎,盟于暴。朱氏曰:战国及汉时有人姓暴。《世本》:暴辛公作埙。 谯周《古史考》云:古有埙、篪,尚矣。 《风俗通》:暴辛公,周诸侯也。杜氏注:郑地。

  有北

  毛氏曰:北方寒凉不毛之地。  《庄子》:穷发之北。

  杨园 亩丘

  毛氏曰:杨园,园名;亩丘,丘名。朱氏曰:下地也。《尔雅·释丘》云:如亩。李巡曰:谓丘有垄界,如田亩。 朱氏曰:高地。  孔氏曰:于时王都之侧盖有此园、丘,诗人见之为详。

  东国 谭见前

  孔氏曰:谭国在京师之东。  陈氏曰: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皆东迁之史也。古者诸侯无私史,有邦国之志,则小史掌之,而藏周室。鲁人所谓周人御书,晋人所谓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有董史者也。是故《费誓》系于《周书》,汉、汝、江、沱至于谭,大夫下国之诗,皆编入于《南》、《雅》。  朱氏曰:小东、大东,东方小大之国也。自周视之,则诸侯之国皆在东方。《文中子》龚氏注:周之侯国,各得献诗于王,若《大东》、《渐渐之石》之类是也。

  氿泉

  毛氏曰:侧出曰氿泉。音轨。 《释名》:流狭而长如车轨。

  江汉南国之纪

  郑氏曰:江、汉,南国之大水。  曹氏曰:江、汉受百川之水而注之海,使无泛滥之患,所以纪理南国。此《诗》指江、汉而言尽瘁,以《渐渐之石》之诗考之,幽王时荆舒尝叛,命将徂征,则从征役之事者多矣。《禹贡》:江、汉朝宗于海。黄氏曰:江、汉至荆州合流,去海犹远,而已有朝宗之势。俗强于此示训。 孔氏曰:幽王之时,楚已强矣。 《郑语》:史伯谓桓公曰:南有荆蛮,不可以入。

  艽野

  毛氏曰:远荒之地。  苏氏曰:艽,地名。

  淮水 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