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宗国。

  首阳

  朱氏曰:首山之南也。  孔氏曰:首阳之山,河东蒲坂县南。马融曰:华山之北,河曲之中。《左传》:赵宣子田于首山。 《晋志》:蒲坂有雷首山,夷齐居其阳。蒲坂,舜都也。 石曼卿诗云:耻生汤武干戈日,宁死唐虞揖逊区。  《水经注》: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郡县志》:在河中府河东县南十五里。  《舆地广记》:在永乐县北三十里。山南曰首阳。河东县本汉蒲坂县地,伯夷墓在县南三十五里雷首山南。

  秦

  《郑氏谱》曰:秦者,陇西谷名,于《禹贡》近雍州鸟鼠之山。尧时有伯翳者,伯益。实皋陶之子,佐禹治水。《列女传》:皋子五岁而佐禹。 中侯苗兴云:皋陶之苗为秦。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鸟兽,赐姓曰嬴。历夏、商兴衰,亦世有人焉。周孝王使其末孙非子养马于汧、渭之间。孝王为伯翳能知禽兽之言,子孙不绝,故封非子为附庸,邑之于秦谷。至曾孙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国人美之,秦之变风始作。《郑语》:史伯曰:秦仲,嬴之俊也,其将兴乎?秦仲之孙襄公,平王之初兴兵讨西戎以救周。平王东迁王城,乃以岐、丰之地赐之,始列为诸侯。遂横有周西都宗周畿内八百里之地。其封域东至迆山,孔氏:迆,谓靡迆。《禹贡》无迆山。在荆岐终南惇物之野。至玄孙德公又徙于雍云。《地理志》:扶风雍县。  《地理志》:非子邑于秦,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  《括地志》: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十三州志》云:秦亭、秦谷。《通典》:秦州,古西戎之地,秦始封之邑。《舆地广记》:秦州陇城县有秦谷。《史记》: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予大骆犬丘,为西垂大夫。《括地志》: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是也。《世纪》:襄公徙汧,故城在陇州汧源县南三里。文公还居非子旧墟犬丘,在汧、渭之间,即槐里是也,在京兆府兴平县东南十里。宁公徙平阳,故城在凤翔府岐山县西四十六里,有平阳聚。德公居雍,故城在凤翔府天兴县南七里。献公徙栎阳,在京兆府栎阳县东北。孝公徙咸阳,故城在咸阳县东十五里。 《水经注》:秦川有故亭,秦仲所封。  孔氏曰:德公之后常居雍,季札见歌秦曰:“此之谓夏声。”服虔云:与诸夏同风。杜预云:秦本在西戎汧、陇之西,秦仲始有车马、礼乐,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  《地理志》: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及《车辚》、《四臷》、《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穆公称伯,以河为竟。注:地界东至于河。  朱氏曰: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至于如此,则已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重厚质直,无郑、卫骄堕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以兴起,而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则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晁氏曰:晋之俭,秦之好车马,郑、卫之音,宛丘之婆娑,以《诗》所记,行四方察其风俗,无不近者。当其一时上之所为,岂自知能入人如此之深耶!其渐摩使然。 李氏曰:《郑风》都曼,《齐风》阐缓,《秦风》廉劲,亦由风声气俗使然。

  阪有漆

  曹氏曰:《说文》:阪,山胁也。《地理志》“陇西有陇坻,在其西”注:陇,阪也,即今陇山。《三秦记》:其阪九回,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东望秦川。然则阪固秦地之所有也。《通典》:秦州有大阪,名曰陇坻,亦曰陇山。

  西戎

  朱氏曰:西戎者,秦之臣子所不与共戴天之仇也。襄公承天子之命,以报君父之仇,所以能用其人,而秦人所以乐为之用也。温其在邑,西鄙之邑也。《史记》:襄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  《后汉·西羌传》:秦襄公攻戎救周。及平王之末,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獂音丸、邽、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开地千里。 《史记·匈奴传》: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汉·匈奴传》: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张氏曰:《车邻》、《驷驖》、《小戎》诸诗,武事备矣。盖其地与戎错,而秦仲以来,武事最胜,故能使秦伯有天下者,是《诗》也。而使之不二世而失国者,亦是《诗》也。夫其严急之风,与三代之温柔敦厚,抑何远哉!

  取周地

  欧阳氏曰:按《史记》,平王封襄公为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