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娇>、<忍归乐>、<应天长>、<合欢带>、<少年游>二十七曲。
  张先《子野集》,林钟商有<更漏子>、<南歌子>、<蝶恋花>、<诉衷情>、<木兰花>、<减字木兰花>,<少年游>(原注,首句与双调异,余同)、<醉落魄>、<喜朝天>、<破阵乐>、<三字令>十一曲。
  
  《姜白石集》,商调有<霓裳中序第一>。
  《碧鸡漫志》,<文溆子>(?)今黄钟宫、大石调、林钟商皆有<十拍令>。未知孰是。而「溆」字或误作‘序’并‘绪’。
  又,(周密)“天基圣节排当乐次”,无射(之)商有<柳初春>(管下独春)、<梅花伊州>(诸部合)二曲。以南宋所用之律推之,当是越调,非林钟商也。)
  
  [又案,<梦窗甲稿>玉京谣自注云;“夷则商犯无射宫”。南渡夷则(之)商即林钟商也。”
  又周密自度曲<国香慢>亦云夷则(之)商。)
  
   金院本,商调三曲:<玉抱肚>、<定风波>、尾。
   元《中原音韵》:商调曲十六章:<集贤宾>、<逍遥乐>、<上京马>、<梧叶儿>(即<知秋令>)、<金菊香>、<醋葫芦>、<挂金索>、<浪来里>(亦作煞)、<双雁儿>、<望远行>、<凤鸾吟>、<玉抱肚>(亦入商调)、<秦楼月>、<桃花浪>、<高平煞>、<尾声>。
  
  [案:(元陶九成) 《辍耕录》商调曲亦作十六章。而曲名多不同。
  (明臧懋循)《元曲选》,商调曲又作五十章。
  越调
  《琵琶录》:商七调,第一运越调。(黄钟(为)商,故为第七运)
  
  《宋史律历志》;黄钟(为)商为越调。
  
  《补笔谈》:六宇配黄钟清。
  又:黄钟(为)商今为越调,杀声用六字。
  又:越调用九声,与黄钟宫(及黄钟调)同(均)。
  
  《碧鸡漫志》:案(唐)明皇改<婆罗门>曲为<霓裳羽衣>,属黄钟(之)商,时号越调,即今之越调(黄钟(为)商)也。
  
  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无射(之)清商,俗呼越调。
  
  《姜白石集》:越调,自注无射商。
  
  《词源》:无射(之)商,俗名越调。
  
  [案,七商之第一运,即按琵琶二弦之第七声也。(第一运何以是第七声呢?)
  《琵琶录》所谓第一运者,越调为黄钟商,以黄钟为首故也。
  太簇(七商)一均,既实用应钟(一)、黄钟(二)、太簇(三)、姑洗(四)、蕤宾(五)、林钟(六)、南吕(七)之(黄钟均)七律,则此调居第七,名为黄钟,实应南吕。(低小三度?)放不曰黄钟商,而曰越调也。
  越调即今俗乐之六字调,故杀声用六宇也。今歌师犹呼六字调为越调,可证《宋史乐志》大晟府言,越调、大食、小食,皆俚俗所传。)
  
  [又案:南宋燕乐七商一均,亦如七宫,用(大吕均之)黄钟、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夷则、无射七律之名。越调居第七,当无射之(均)位,故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云,“无射(之)清商,俗呼越调”。
  《姜白石集》<九歌>越调,亦自注云无射(之)商也。)
  
  《宋史乐志》:教坊所奏凡十八调(四十六曲),
  越调曲二:<伊州>、<石州>;
   队舞大曲十八,越调曲一:<万国朝天乐>I
   曲破二十九,越调曲一:<九霓裳>;
   小曲二百七十,越调曲八:<翡翠帷>、<玉照台>、<香旖旎>、<红楼夜>、<朱顶鹤>、<得贤臣>、<兰堂烛>、<金滴流>;
  因旧曲造新声者五十八,越调曲二:<倾杯乐>、<三台>;
  云韶部大曲十三:越调曲一:(胡渭州)。
  
  [案,柳永《乐章集》,越调有<清平乐>、
  <东坡集>自注,“国工(志?)范日新作越调<解愁>”。
  《姜白石集》,自制曲越调有<石湖仙>、<秋宵吟>二曲。
  《碧鸡漫志》,“欧阳修所集词,内<河传>附越调,亦名<怨王孙曲>。”又,“今越调<兰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此曲声犯正宫,管色用大凡字、大一字、勾字,故亦名大犯”。
  又,“<清平乐>此曲在越调,唐至今盛行,今世又有黄钟宫,黄钟商两音者。唐人所谓黄钟(之)商即越调。南宋黄钟(之)商则大石调也。”)
  
  金院本。越调十六曲:<上西平缠令>(一作<上平西>)、<斗鹌鹑>、<青山口>、<雪里梅>(或有花字)、<斗鹌鹑缠令>、<厅前柳缠令>、<蛮牌儿>、<山麻楷>、<水龙吟>、<看花回>、<揭钵子>、<迭字玉台>、<渤海令>、<绪煞>、<错煞>、尾。
  
  元《中原音韵》:越调曲三十五章:<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