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显佐神明者谓之伏。起乎世而周乎内外,参乎本数以纪月者谓之建。终之始之,极乎数而不可穷以纪日者,谓之积。会于中而以四为用,一卦备四卦者,谓之互。乾建于甲子于下,坤建于甲午于上。八卦之上,乃生一世之初,分五世之位。其五世之上,乃为游魂之世。五世之初,乃为归魂之世。而归魂之初,乃生后卦之初。其建刚日刚节气,柔日则中气,其数虚则二十有八,盈则三十有六。其可言者如此。”晁氏之说,可谓挈《京易》之纲领矣。兹分列八宫暨飞伏诸例如下,若应与配位五行六神诸说,详下《爻位》、《爻数》各章。
  
  八纯卦各以五行所属为主,乾金坎水艮土震木巽木离火坤土兑金,所谓进退以几而为一卦之主者谓之世也。本宫不变,初爻变为一世,至五爻变为五世,上爻六世,即本宫,谓之宗庙不变。初至七世仍以三爻变为游魂,八世下三爻,全复本宫,为归魂。故二世为地《易》,三四世为人《易》,五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之序,决非京氏所创。《系传》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虽乾坤对举,而详玩后天八卦方位,及六十四卦之次序,所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天道下济,地道上行”者,皆足以见八宫之用,即分阴分阳之大义也。八卦东震西兑,东西平衡,若地平线。故巽离坤三阴卦,实处于地之上,所谓地道卑而上行也。而乾坎艮三阳卦,皆处于地之下,所谓天道下济也。上下以震兑为始终,故雷泽归妹曰“天地大义人终始”者此也。震之始,始于乾,“乾知大始”也。兑之终,终于坤,坤“代终”也。三《易》之卦,爻象皆同,不同者其序耳。八宫之序,或谓出于《连山》,非无所见也。
  世卦月卦
  世应
  《周易》虽无八宫之别,而世应仍所不废。惟《周易》之世应,但以爻论,而京《易》则特重在卦。京氏曰“卦有八世爻分六位,配乎人事,以定吉凶”者,固不仅为占筮言也。《易乾凿度》曰:“三画以下为地,四画以上为天。易气从下生,动于地之下,则应于天之上。动于地之中,则应于天之中。动于地之上,则应于天之上(此以上下二象分天地,故不曾人。人秉天地之气以生,一身之阴阳之气亦有感必应。言其精则水火升降,言其粗则脉络之交布,穴气之分行。与夫一身外相所表见者,无不各按其位,而上下相应。如人身上部口面耳目间有痣者,下部相应之位亦必有之,毫厘不爽。此上下相应之最显而易见者也。一卦六爻亦如一身上下相通,如有否隔,即为疵病。天地人物,因无二理也。)。”
  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阴应阳,阳应阴,二气感应以相与,此其正也。盖天地之气有终始,六世之位有上下,故《易》始于一(《易》本无体,气变而为一,故气从下生也。),分于二(清浊分于二仪。公武曰:奇偶相与,据一以起二,而为主之相者,谓之应是也。),通于三(阴阳气交,人生于中。天地气通,故三阳成泰,而泰为通。),交于四,盛于五(二壮于地,五壮于天,故如盛也),终于上(上则数极,极则反也)。故六爻皆有应,而世取其一。与世对者,则为应也。
  水火既济,初阳而四阴,二阴而五阳,三阳而上阴,所谓六爻当位、上下皆相应者者也。既济属坎宫三世卦,三之应在上。
  火水未济,既济之反也。六爻皆不当位,而上下刚柔相应,属离宫三世卦应亦在上。
  月卦非月建,由世卦生,亦由十二月辟卦生者也。世分阴阳,阳世起子月,阴世起午月,以数不以气。虽以辟卦为纲,而不去坎离震兑,仍以六十四卦配八宫之属也。
  乾为本宫,上爻六世,阳爻阳世,从初爻子月起数至上爻为巳,故乾为四月卦。
  丰为坎宫五世卦。五阴爻阴世,从初爻午月起至五爻为戌,丰为九月卦。余类推。
  八宫飞伏
  世之所位,而阴阳之肆者谓之飞,阴阳肇乎所配(乾与坤,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而终不脱乎本(以飞某宫之卦,乃伏某宫之位)。
  以显应佐神明者谓之伏。故有卦之飞伏,有爻之飞伏。《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飞之与伏,声气相通,或显或隐,各以类求。《中庸》曰:“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此精义入神之论也。后儒以经学自夸,谓孔子未尝言此,指为术数小道,不知《十翼》之言飞伏者多矣。奈学者瞠目视之,皆未见耳。《杂卦传》“兑见而巽伏也”,是明言飞伏之一例。《说卦》“坎为隐伏”,而《离?象》“飞鸟”,亦飞伏之见端。而六十四卦《彖》、《象》言之者,更不胜枚举也。
  月建 积算
  《京氏易传》以爻直月,从世起建,布于六位(惟乾坎二卦从初爻起)。乾起甲子,坤起甲午。一卦凡六月,计一百八十日。积算以爻直日,即从月建所止之日起,如姤卦月建起庚午至乙亥(姤初爻庚午,上爻乙亥),积算即从乙亥起。上九为一日,周而复始,一卦凡百有八十日。今占家用《火珠林》术,大半出于京氏。惟月建积算,罕有传其法者。后人或以月为直符,日为传符,指六爻所见之支当之,非其义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