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孚 《象》曰:泽上有风。按:中孚亦先后天同位之卦。孚者同也,中者巽五兑十,五十居中,故曰“中孚”。
  小过 《象》曰:山上有雷。按:小过与大过同例。先天震居坤之左,艮居坤之右,皆过乎中。阴体,故曰小过。
  既济 《象》曰:水在火上。按:既未济坎离相交,与泰否损益同例。既济六爻皆当,阴阳定,而易之道穷。故《虞氏易》以乾坤成两既济为凶。
  未济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按:既济则易无可易而穷,物不可穷,故《序卦》以未济终。济者济河也,地天泰冯河,坎离济河,(天地际,亦阴阳际。善恶生死,皆此际。故人处天地间,不能逃阴阳之外,即不能不济渡此际。佛经所谓渡也,即济谓已登彼岸,已渡此泰河也。未济离上坎下之位未动,犹未登彼岸者也。此佛经与《易》名异而义皆相通者也。)济此河也。泰冯河马壮,坎马亟心,立心恒,乾健不息,坤行无疆,皆合先后天之义,通天地人之道。六十四卦往复,皆为此“济”之一字。故《易》者济世之书,孔子赞《易》以济天下万世,后人犹以《易》为教人卜筮之书,岂不痛哉!
  卦别第五
  《易》之为书,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故《易》三画而成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三画之卦,因而重之。为六画之卦六十有四。《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连山》、《归藏》、《周易》,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经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三画之卦,别卦则六画之卦。三《易》法虽不同,而经卦别卦之数皆同。可见文王以前,早有六画之卦。安得至《周易》始有后天八卦之方位乎?三代而后,师说纷歧,因卦有正反及上下左右相易,而皆别成一卦。故类别日多,称名互异,后人几无所适从。爰择要疏录,并各举其例。以便初学。其名异而实同,或名同而各家之说互异者,名从其朔。要皆由别卦所孽乳,故署曰“卦别”。
  内卦外卦
  重三为六画,合两卦成一卦。故六十四卦,每卦均有内外之分。卦画由下生,故以下卦为内,上卦为外。泰否之“内阴”而“外阴”,“内柔”而“外刚”,即《象传》之自举其例也。
  泰 乾内坤外。故《彖》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
  否 坤内乾外。故《彖》曰“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
  观泰否两《彖》,内卦外卦之别,显然易明。惟卦有以内外言者,有不必以内外言者。通变无常,各适其当,未可泥一端而论也。
  阴卦阳卦
  《系传》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阳卦奇,阴卦偶。”此专指六子之卦言也。后天以用为先,故以少者为主。一阳之震坎艮为阳卦,一阴之巽离兑为阴卦。而先天以体立言,则取多者为主。故兑巽以二阳之卦,合为泽风大过,言阳过乎中也。震艮以二阴之卦,合为雷山小过,言阴过乎中也。乾坤坎离,各得阴阳之中,皆三画卦也。若六画之卦,其阴阳之分,例至不一。有以卦言者,则乾与三男为主者称阳卦,坤与三女为主者称阴卦。有以爻为主者,则以奇爻为主者称阳卦,偶爻为主者称阴卦。自宋以后,诸说纷歧。有以邵子阳仪阴仪立论者,有以辟卦阴阳所生分别者,有以《序卦》之先后分阴阳者,如屯阳蒙阴需阳讼阴之类。虽各言之成理,要皆有当有不当。盖乾坤为《易》之门,六子生自乾坤。八纯而外,余五十六卦。虽各有阴阳之分,必先明其体用,而后有分阴分阳之可言。以体用交互,体阳者用必阴,体阴者用必阳。准此以观,诸家之图说,自可了然矣。
  贞卦悔卦
  卦之有贞悔,亦如爻之有动静也。悔古作每卜 。论卦体,则内贞而外悔。言占卜,则静贞而动悔。坤之六三曰“含章可贞”,乾之上九曰“亢龙有悔”,此内贞外悔,经文之自举其例也。《左传》:“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其卦遇蛊。曰: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亦内贞外悔之一例也。《国语》:“秦伯召公子重耳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此静贞动悔之例也。
  消卦息卦
  《左传正义》曰:“伏羲作十言之数,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虞仲翔氏,即本此十言立说。《荀九家易注》:“泰卦曰阳息而升,阴消而降。”虞氏十二消息,复临泰大壮夬乾为息卦,姤遁否观剥坤为消卦。《易》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又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故阴阳往复,此息则彼消,此消则彼息,亦卦义相传之最古者也。卦例图说详下《卦候》章。
  往卦来卦
  易道阴阳往来,乾圆往屈,坤方来信,往来屈伸。而六十四卦阴阳,与时消息,循环不穷。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序卦》首乾坤终既未济。乾往卦,坤来卦。屯往卦,蒙来卦。至既济往卦,而未济来卦,一往一来,各以其序。顺逆之数,皆天地自然之法象也。
  对卦
  对卦(旁通、错卦、类卦)者,阴阳相对。如乾对坤,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