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文

 好猴王,跳至桥头,使一个闭水法,捻着诀,扑的钻入波中,分开水路,径入东洋海底。正行间,忽见一个巡海的夜叉,挡住问道:“那推水来的,是何神圣?说个明白,好通报迎接。”悟空道:“吾乃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是你老龙王的紧邻,为何不识?”那夜叉听说,急转水晶宫传报道:“大王,外面有个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口称是大王紧邻,将到宫也。”东海龙王敖广即忙起身,与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出宫迎道:“上仙请进,请进。”直至宫里相见,上坐献茶毕,问道:“上仙几时得道,授何仙术?”悟空道:“我自生身之后,出家修行,得一个无生无灭之体。近因教演儿孙,守护山洞,奈何没件兵器,久闻贤邻享乐瑶宫贝阙,必有多馀神器,特来告求一件。”龙王见说,不好推辞,即着鳜都司取出一把大捍刀奉上。悟空道:“老孙不会使刀,乞另赐一件。”龙王又着鲅大尉,领鳝力士,抬出一捍九股叉来。悟空跳下来,接在手中,使了一路,放下道:“轻!轻!轻!又不趁手!再乞另赐一件。”龙王笑道:“上仙,你不看看。这叉有三千六百斤重哩!”悟空道:“不趁手!不趁手!”龙王心中恐惧,又着 鯾提督、鲤总兵抬出一柄画杆方天戟,那戟有七千二百斤重。悟空见了,跑近前接在手中,丢几个架子,撒两个解数,插在中间道:“也还轻!轻!轻!”老龙王一发怕道:“上仙,我宫中只有这根戟重,再没甚么兵器了。”悟空笑道:“古人云:‘愁海龙王没宝哩!’你再去寻寻看。若有可意的,一一奉价。”龙王道:“委的再无。”

  


2.解密

这一段,先要解出这几样兵器:一把大捍刀、一捍九股叉、一柄画杆方天戟。

先来看看湖北日报的文章:明正德皇帝无子嗣 驾崩后三个侄子进京争皇位现引用如下:历史上,皇帝到访的地方,都会在地名上留下一点痕迹。古汉正街也有过这样一些地名,如接驾嘴(现集家嘴)、报驾巷(现鲍家巷)、送驾墩(现宋家墩)等。接驾嘴因接驾嘉靖(明世宗)皇帝朱厚熜得名,后传为集稼嘴,最终被简写为集家嘴。

朱厚熜13岁时死了父亲,在今钟祥守孝。只守了两年,正德皇帝驾崩,因没后嗣,他临终前说,外地的三个侄儿(应为弟弟,笔误。)谁先赶到京城,谁就继承皇位。

人们传言,朱厚熜顺汉水而下,抵集家嘴,改走陆路奔赴京都,顺利当上了皇帝。其母亲去世后,他又护送母亲灵柩回来,可能从汉口走过。

也有学者考证,接驾嘴不是接的嘉靖的驾,朱厚熜为避免麻烦,乔装成囚犯,经襄阳走旱路到的北京,走汉水的一行人马,是他让太监做的替身。

我是比较赞成经襄阳走旱路到的北京这一说的。因为钟祥距襄阳并不太远,走的江汉平原,全程约125.4公里。钟祥距武汉全程约205.1公里。武汉距襄阳约307.3公里。除非有很多家什要用船运输,否则是不会去武汉的,去了武汉也不会再走陆路的,会走运河至北京。有那个到武汉转陆路的时间,早已经到北京吃上饭了。

从文中就可看出,有三个人进京争夺皇位,而且都得到了诏书。这是钟祥的民间传说。所以呢,这三样兵器,指的就是这三个人。

先来看一看可能的皇位继承人。


可能的皇位继承人列表:

序列
姓名
生卒年
封号
继承人
姓名
长子
-
1466年 - 1466年
-
-
二子
朱祐极
1469年-1472年
悼恭太子
-
三子
朱祐樘
1470年-1505年
明孝宗
-
四子
朱祐杬
1476年-1519年
兴献王
朱厚熜

五子
朱祐棆
1478年-1501年
岐惠王
-
六子
朱祐槟
1479年 - 1539年
益端王
朱厚烨、朱厚煌、、朱厚煐、
七子
朱祐楎
1479年-1538年
衡恭王
朱厚燆、朱厚烃、朱厚熑、朱厚炳、朱厚煃
八子
朱祐枟
1481年-1507年
雍靖王
-
九子
朱祐榰
1481年-1545年
寿定王
-

十子
-
1483年-1483年
-
-
十一子
朱祐梈
1484年-1541年
汝安王
-
十二子
朱祐橓
1485年-1537年
泾简王
朱厚烇
十三子
朱祐枢
1486年-1539年
荣庄王
朱厚勋、朱厚𤋗、朱厚𤉷、朱厚𤎯
十四子
朱祐楷
1487年-1503年
申懿王
-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时总共有十四位王子能继承皇位。但是有些王子本来就有哥哥排在前面,所以这些王子是没有继承皇位的机会的。真正有继承王位机会的有五个人:朱厚熜、朱厚烨、朱厚燆、朱厚烇、朱厚勋。

下面看一看这五个人的资料:


可能的皇位继承人列表:

姓名
1521年时年龄
生卒年
继承次序
所在地
封王称号
朱厚熜
1507年—1567年
15岁
1{嫡}
湖北钟祥
兴王
朱厚烨
1498年-1556年
24岁
2{嫡}
江西南城县
世子(其父在世)
朱厚燆
1502年~1572年
20岁
3(庶)
山东省青州市
未封(其父在世)
朱厚烇
1493年~1553年
29岁
4{嫡}
山东沂州
世子(其父在世)
朱厚勋
1503年-1532年
19岁
5{嫡}
湖南常德
世子(其父在世)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继承人中,朱厚燆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因为他的庶出身份,连世子都没有被册封。所以与朱厚熜竟争的只有三位。朱厚烨、朱厚烇、朱厚勋

所以呢,一把大捍刀指的就是朱厚烇,他在这四个人中,年纪是最大的。故曰大捍刀。其父为明宪宗朱见深第十二子朱祐橓,排位靠后,且其父在世。朱厚烇没有活过其父朱祐橓,最终连王爷都没有当上。不会使刀,即此意。排第4位。

一捍九股叉指的是朱厚勋。捍作杆之意。其父是明宪宗朱见深第十三子朱祐槟。排位靠后。还只是个世子。这叉有三千六百斤重。排第3位。

一柄画杆方天戟的重量不轻,有七千二百斤重。朱厚烨的父亲朱祐槟为明宪宗朱见深第六子。继承皇位靠前。只是可惜的是,他的父亲还在世,他没有继承王位。排第2位。

通过资料,把上面的情况搞明白后,这一段就好解了。

好猴王,跳至桥头,使一个闭水法,捻着诀,扑的钻入波中,分开水路,径入东洋海底。指朱厚熜已经进了东海龙宫,夺取皇位。

正行间,忽见一个巡海的夜叉,挡住问道:“那推水来的,是何神圣?说个明白,好通报迎接。”这个夜叉,指的就是一个强悍且美丽的女性,孝静毅皇后。明武宗朱厚照皇后。她的美丽表现在一个“静”字上,她的强悍表现在一个“毅”字上。

夏氏为夏儒之女,静定端庄。正德元年(1506年)八月,金秋时节,十六岁的武宗举行了隆重无比的婚礼大典, 册立夏氏为皇后。

明武宗与夏皇后的感情到底如何,史书讳莫如深,语焉不详。明代的藏书家杨仪在《明良记》中曾写到“武宗久不御内 ,自大同还, 忽趋入宫 ,夏后见帝因泣下 。帝曰:‘皇后如何日来太瘦?’着光禄司进膳 ,加肥鹅一双。”可见武宗与夏皇后的感情还是比较好的。夏皇后曾劝谏武宗远离声色犬马,收敛其行为,结果没能如意。武宗多年居于宫外,因此夏皇后没有子女。

作者之所以把她写成夜叉,是因为她去世时的事情。嘉靖元年,明世宗入继大统,因为与夏皇后为叔嫂关系,故夏皇后不能当太后,但又要与世宗的陈皇后区别,因此上尊称曰庄肃皇后。嘉靖十四年正月崩,合葬康陵,祔庙。夏皇后逝世后,礼臣上奏丧仪,世宗说:“叔嫂之间不需服丧,且两位皇太后均健在,因此朕在丧期内穿着青衣,而臣民以皇后之丧服丧即可。”礼部尚书夏言说:“皇上以嫂叔之间不需服丧而改穿青衣,但群臣不敢穿着丧服朝见皇上,请暂时免去朝参。”世宗许之。

青衣,汉语词语,指黑色的衣服。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作者把夏皇后写成夜叉。因为丧服为白色,而青衣为黑色,是夜晚的颜色。

悟空道:“吾乃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是你老龙王的紧邻,为何不识?”嫂叔之间,相距甚远,不识应该很正常。

那夜叉听说,急转水晶宫传报道:“大王,外面有个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口称是大王紧邻,将到宫也。”指的是朱厚熜来龙宫取皇权了。紧邻指的是朱祐樘是老三,朱祐杬是老四。

东海龙王敖广即忙起身,与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出宫迎道:“上仙请进,请进。”朱厚熜是被请进龙宫的。前面解过,这里就不解了。

直至宫里相见,上坐献茶毕,问道:“上仙几时得道,授何仙术?”这是龙王在问朱厚熜的资历。

悟空道:“我自生身之后,出家修行,得一个无生无灭之体。近因教演儿孙,守护山洞,奈何没件兵器,久闻贤邻享乐瑶宫贝阙,必有多馀神器,特来告求一件。”这个多馀神器就是皇位。

龙王见说,不好推辞,即着鳜都司取出一把大捍刀奉上。鳜鱼,东北俗名叫”鳌花“。鳌花鱼是鲈形目鮨科鳜鱼属鱼类。作者用鱼在给王子排序,这是解密的关窍。

悟空道:“老孙不会使刀,乞另赐一件。”指朱厚烇没办法与朱厚熜竟争。因为朱厚烇这一生连王爷都没当上。

龙王又着鲅大尉,领鳝力士,抬出一捍九股叉来。悟空跳下来,接在手中,使了一路,放下道:“轻!轻!轻!又不趁手!再乞另赐一件。”这个一捍九股叉指的就是朱厚勋。这个鲅,指的是鲅(bà)鱼圈。鲅鱼圈地处辽东半岛中部,辽东湾东岸,因此鲅鱼圈盛产鲅鱼,因海湾呈月牙形,形成半个圈,故而称之为鲅鱼圈 。而朱厚烇身处山东沂州。所以是他送过来的。山东有一种鳝鱼叫血鳝,是一种海鲜。为何不说黄鳝?因为黄鳝大多是生活在田地里,堰塘中的,不是在江河湖海之中。作者用字考究,不会乱用的。作者的意思是在给这几个王子排次序。

龙王笑道:“上仙,你不看看。这叉有三千六百斤重哩!”悟空道:“不趁手!不趁手!”三千六百斤重,指的是朱厚勋的份量不够重。36为天罡之数。

龙王心中恐惧,又着 鯾提督、鲤总兵抬出一柄画杆方天戟,那戟有七千二百斤重。悟空见了,跑近前接在手中,丢几个架子,撒两个解数,插在中间道:“也还轻!轻!轻!”这个一柄画杆方天戟指的就是朱厚烨。他的父亲是益端王祐槟,宪宗第六子。72为地煞之数。地指帝王之意。朱厚烨最接近朱厚熜,但份量还是轻了。因为这是儒学篇,以72为帝。鯾同鳊, 鳊鱼。即武昌鱼。鲤鱼亦是湖北湖南多见之鱼。生活在湖南湖北一带。结合王子所处之地,意思是从湖南送过来的。朱厚勋就是湖南的。意思是朱厚勋之后就是朱厚烨。

所以作者由轻至重的排序是:朱厚烇、朱厚勋、朱厚烨、朱厚熜。

老龙王一发怕道:“上仙,我宫中只有这根戟重,再没甚么兵器了。”这三位王子,虽然都接近朱厚熜,但是份量还不是够。朱厚熜的父亲是宪宗第四子,而且朱厚熜还是兴王。

再没甚么兵器了的意思是,除了这三位能与朱厚熜争一争皇位外,别的王子是不够资格的。


3.探讨

1.在朱见深的这几个孙子中,朱厚熜的父亲排在第四位,是最前端的。而朱厚熜还是兴王,在这些人中,别的都还只是世子,有的连世子都不是。所以朱厚熜继承大统是必然的。

2.作者把夏皇后写成夜叉是因为世宗的缘故。因为世宗穿青衣,与夜色相匹配。

3.作者在这里说明白了一点:明世宗的皇位的继承是依照礼法而来的,并非是因为朝中的权谋所致。所以朱厚燳的遗诏,召朱厚熜进京嗣皇帝位,很有可能是朱厚燳本人所为。或者说根本就不是因为杨廷和等人商量的结果。若是杨廷和等商量的结果,后面不会那么拧巴的。可能是后世的人,为了突出杨廷和的贡献而猜测的。若是杨廷和等伪造的遗诏,这是欺君之罪。杨廷和等人估计也没有这个胆量。当然一切以史料为准。看看笔迹或许能鉴定出来。

4.看看毛的评价:毛泽东:《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从这个评价来看,武宗并不弱的。他不被文人看好,很有可能是他重武轻文惹的事。

5.朱厚燳在去世前,连太监的遗言都弄好了,继承人的问题,是不会遗忘的。他留下遗言:“朕疾殆不可为矣,尔等与张锐可召司礼监官来,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其与内阁辅臣议处之。前此事皆由朕而误,非汝众人所能与也。”这个遗言,与遗诏相比,那个更靠谱?反正我更相信遗诏的。继承人的选定,一定是皇帝作出的。继承人的问题,怎么可能由他人作出?开玩笑的吧?皇帝以外的人,想一想都是有罪的。司礼监若连传位这事都忘记了,那竟直是个笑话的。所以个人认为,正德的遗诏应该出自正德之手,而非旁人之手。“天下事重”这一句,加上毛的评价,说明了一个问题:正德并非是一个昏君。中华的一众文人,一生就在入逼这两个字上做文章的。只要把正德定为乱搞女人,就可把正德给否定了。一生只为丰乳肥屁股,想起来挺搞笑的,哈哈。

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根本。风花雪月可以有,但这是旁门左道。我说的对不对,自已思量。

这遗言,与刘备的托孤是一个套路,让人生疑。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诸葛亮等人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尽我所能去中兴大汉,为了大汉竭智尽忠,直到死那一刻。”朱厚燳的遗言,似乎是把杨廷和捧上了诸葛亮的地位。但实际情况则可能有所不同,因为杨廷和三年内被一个十八岁的朱厚熜给致仁了,儿子也被流放了。看不出他哪里有权势薰天的模样。从后面的情况看,他还是很符合首辅这个角色的,没有丞相与权臣的威严。

6.正德时期,刘瑾、谷大用等在专权,这些人应该是朱厚燳授意的。根本就不是杨廷和等文人在专权。只是历史是文人写的,所以认为杨廷和权势薰天,可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明朝的首辅大臣的权力,应该没有那么大。